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英津: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交流与对话的政治基础

2015年03月11日 10:06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民革、民盟、台盟委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论述。“九二共识”再次成为两岸关注焦点。华广网7日刊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英津的评论文章分析指出,我们通常用“统独光谱”来描述台湾社会不同政治势力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九二共识”和“台独”应是这个光谱的两个端点,由于在“九二共识”和“台独”之间存在广阔的中间地带,所以,放弃“台独”,也就并非意味着接受“九二共识”,而坚持“九二共识”才是两岸交流与对话的政治基础。

  全文内容如下: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民革、民盟、台盟委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论述。其中,对“九二共识”这一两岸互动基础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强调了“九二共识”对两岸建立政治互信、开展对话协商、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不可替代作用。两岸关系在经历了2014年的“小风小雨”之后,未来将向何处发展,成为两岸各界(尤其台湾同胞)的共同关切。至此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表明大陆对发展未来两岸关系的立场和态度,并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作出指引,其意义不言而喻。

  众所周知,坚持“九二共识”是国共两党互动交往的政治基础,也是前提条件。正是基于这一政治基础和前提条件,国共两党自2005年连战主席访问大陆以来就开启了党际交流。2008年国民党上台执政,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开辟了和平发展的新局面。虽然国共两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展开了党际交流,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自2014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并非十分和顺,原因固然是多元而复杂的,但国民党内部“隐隐约约的杂音”也使得大陆“略感微凉”,这种“微妙变化”虽未达到动摇“九二共识”的程度,但却不能不引起重视。国共两党都应共同珍惜与呵护这来之不易的政治成果。目前国共两党虽然均认同并坚持“九二共识”,但需要进一步增进这一共识,夯实这一政治基础,方能“行稳致远”;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两岸双方的政治基础遭到破坏,两岸互信将不复存在,两岸关系就会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笔者认为,尽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民进党讲的,但也包含着对国民党的真诚期待。

  对于民进党而言,长期以来,坚持“一边一国”的“台独”立场,是民共两党无法进行党际互动的根本原因。事实上,民共两党均有互动的愿望,但问题就卡在了“九二共识”和“台独”主张。从大陆方面来看,要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双方的互动与互信非常重要;只有通过互动交流,双方才能建立政治互信,和平统一才有希望。倘若缺乏起码的政治互信,何来和平统一?在与台湾同胞建立政治互信的过程中,民进党不能缺席,仅有国共之间的政治互信是不够的,这不足以支撑两岸和平发展走得“稳健而长远”,并最终迈向和平统一。为此,适时开启民共交流的大门,推动民共之间互动交流,增进彼此政治互信,是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应有之义。大陆领导人曾先后呼吁民进党放弃“台独”立场,回到一个中国框架,这些呼吁实际上是向民进党释放互动交流的愿望和信息。

  从民进党来看,也有与大陆互动交流的意愿,但其政治诉求使自身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有与大陆互动的现实利益需求,另一方面又刻意与大陆保持距离,担心与大陆走得太近而导致自身主体性的丧失。这种矛盾的心态,便决定了民进党在两岸关系发展上难以迈出实质性步伐。但台湾民调显示,多数台湾民众支持民共互动交流,希望两党能够跨越障碍,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近几年来,一些务实派的民进党人士开始积极探索打开民共交流大门的途径,提出了一些新论述。以谢长廷为代表的“宪法各表”论述就是其一,该论述是民进党内部唯一模糊接受的“(虚体)一中”(准确地说,是给大陆以接受“一中”假象)论述,属于民进党内部的新思维派。除了谢长廷外,近几年赖清德、陈菊等重量级人物先后登陆,这显示了民进党内部存在着一股要求加强两岸交流的积极力量,积极探索民共互动的新路径和新模式。2014年11月,民进党赢得“九合一”选举后拿到13个县市执政权,随即释放信息将在执政县市建立两岸事务机制,扩大两岸县市层面的交流。

  事实上,民共之间的智库交流、学者交流、民间对话已经出现,但这些交流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不能解决两党之间的根本分歧,原因就在于民进党不接受“九二共识”,使得两党缺乏互动的政治基础。为此,这次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我们始终把坚持‘九二共识’作为同台湾当局和各政党开展交往的基础和条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只要做到这一点,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都不会存在障碍。”

  倘若民进党意欲打开与大陆互动交流的大门,条件必须是坚持“九二共识”(核心是“两岸一中”)。在此,笔者稍微展开一点分析,以澄清一个误区。长期以来,有些人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一个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只要民进党放弃“台独”,大陆就会可与之展开互动交流。事实上,这种理解有问题,因为大陆的底线是民进党必须接受“九二共识”,而非单单放弃“台独”。单单放弃“台独”并未达到大陆所设定的条件。产生这一误区的原因就在于将放弃“台独”与接受“九二共识”理解成了“非此即彼”关系。但考察台湾社会的“统独”光谱不难发现,放弃“台独”并非意味着接受“九二共识”。因为放弃“台独”和接受“九二共识”之间并非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关系。

  众所周知,我们通常用“统独光谱”来描述台湾社会不同政治势力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九二共识”和“台独”应是这个光谱的两个端点,在这两个端点之间是一个颜色深浅不一的政治地带,有些政治力量偏“统”,有些政治力量偏“独”,有些政治力量“不统不独”。所以,用“二元论”思维方式来分析“统独”问题存在严重偏差,这不同于我们通常用蓝绿二分法来分析台湾社会(用蓝绿二分法来分析台湾社会之所以可行,是因为蓝绿两大阵营是从社会对抗角度来讲的)。由于在“九二共识”和“台独”之间存在广阔的中间地带,所以,放弃“台独”,也就并非意味着接受“九二共识”(即“两岸同属一中”),可能是既反对“台独”也反对“九二共识”的情形,所谓的中间力量就是既反统又反“独”的政治力量。

  过去,有些人之所以将放弃“台独”视为民共政治互动的基本条件,就是因为他们不经意地陷入了一个误区,将放弃“台独”与接受“一中”之间理解成“非此即彼”的关系,误认为只要放弃“台独”,就会接受“九二共识”。从台湾社会现实来看,既反统又反“独”的中间力量不仅存在,而且有日渐壮大之态势。因此,在民共互动的政治基础和前提条件方面,大陆的要求是,民进党必须接受“九二共识”,而非单单放弃“台独”。在台湾“统独”光谱中,倘若民进党接受离大陆底线最近的一个端点(即“一中”),必定意味着放弃了离大陆方面最远的一个端点(即“台独”);但放弃离大陆方面最远的一个端点,并非意味着接受离大陆方面最近的一个端点。从台湾岛内的现实情况来看也是如此,接受“一中”(或“九二共识”),必定意味着放弃“台独”;但放弃“台独”,并非一定接受“九二共识”。

  当然,倘若民进党果真能放弃“台独”,虽然这与大陆要求的接受“九二共识”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无疑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巨大进步。种种迹象表明,民进党短期内完成如此大的转型确有一定困难,但问题是,民进党总得要迈出转型步伐,才能逐步完成自身两岸政策的最终转型;否则,大陆方面不可能与其建立正式的互动交流。对此,大陆方面反复强调过。过去如此,未来仍如此。(王英津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政治学系教授)

【编辑:杜静】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