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大学生谈“陆生比台生用功”刻板印象:普遍误区

2015年03月13日 14:4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早在台湾逐步开放陆生来台攻读学位以前,最先体验台湾高等教育的大陆交换生们就给台湾学生、教师乃至台湾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的关键词是“用功”。

  如今陆生正式学位生来台即将进入第五年,所谓“陆生比台生用功”的印象不断加深,以致足以成为一种“刻板印象”了。

  作为曾经的交换生和现在的学位生,笔者一直觉得“陆生比台生用功”是一个粗糙甚至有些不知所云的结论。或者说,去比较陆生和台生哪个群体更用功本身就是一个突兀、没事找事的行为,这两个群体太难放在一个水平线上去做简单的比较。因为彼此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对“用功”的定义可能大不相同。

  普遍的误区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刻板印象”已经存在,并且对大陆考生报考台湾高校形成了困扰。探讨这一印象形成的原因便有其必要。

  2014年,大陆高考报名人数939万人,而台湾每年参加学测和指考的考生总和仅有20余万人。从总体录取率来看,大陆约为75%,台湾则近100%。体量上的倍数差意味着不同的竞争压力,但这并不是关键。真正具备一定教学和研究水平的大陆“一本”大学平均录取率通常不到一成,而75所教育部直属大学每年只招收30余万人,录取率只有3%-4%。

  过往关注该议题,热衷进行陆生和台生比较的报道和文章常常忽略了一个问题,即:能够到台湾来交换或读正式学位的陆生,绝大多数都来自上述的那3%-4%。而就算拿台湾最顶尖的台大来说,其录取本地学生的比率也大约在2%左右。遑论台湾有160余所大学,且前来交换、读学位的陆生广泛分布于各层级的台湾高校中。拿他们和“人人都可上大学”的台湾同学对比,不“更用功”才怪吧?毕竟成绩最差的台湾学生也能上大学,而他们面对的陆生,却是在几百万人的大考场中脱颖而出的“学霸”。

  两岸名校的本地生源对比

  拿笔者自己的例子来说可能更直观明了一些。我大三时从武汉大学到台北大学交换。武汉大学在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上通常位于六、七名,录取的各省学生高考排名普遍位于前0.5%,也就是说,至少要达到每两百人中的第一名。台北大学则是台湾法、商科首屈一指的名校,然而其录取的本地学生排名大大低于武汉大学,大约是3%-10%,也就是说,每一百人中的三到十名。大陆同学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差别太大了,在台湾上名校太容易了。确实,以很多台湾名校学生的“高考”排名,换成在大陆,连“一本”都上不了是很正常的事。例如和北京大学合作密切,哈佛校友层出不穷的东海大学,其录取的台湾本地学生许多都只是排名中段,和“成绩优秀”实在没有太大关系。

  不对称的主要原因

  那么为什么如此“好考”的台湾高校和大陆最“傲娇”的名校纷纷成为姐妹校?大陆名校的陆生想到台湾名校交换机会难得,台湾一般高校学生到大陆名校交换、升学却十分普遍呢?

  从“两岸互相招生及学历采认的历史”便可知一二。早在1986年,北大清华等七所大陆高校就通过联合考试办法对台湾地区招生,及至2006年,大陆全面认可台湾高校学历。反观台湾方面,直到2011年台湾方面才承认大陆高校学历,且只承认以985高校为主的41所高校,此后也才开始招收大陆学生攻读学位,便逐步增加采认学历数量。仅在这一点上,两岸就有很大落差。

  此外,两岸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也大不相同。简单说,大陆的状况是“生源爆炸,师资不足”,台湾的状况相反,“师资过剩,生源不足。”一般来说,高校的学术科研、教学能力是由其师资队伍决定的,而姐妹校、姐妹院系的盟约缔结便是以水平相当、足以合作互利的整体或部分学科为基础。

  台湾优良的师资是其高校实力的保障,但过剩的高等教育资源远超生源的供应。大陆的考生需要面对高强度的竞争,在人海中杀出重围才能进入满意的大学。

  或许这能解释为什么,不少大陆985高校的学生只能交换到台湾一般的私立大学,却惊讶于身边台湾同学的“不用功。”而许多台湾一般高校的学生并不觉得交换到大陆名声响亮的大学是多值得骄傲的事情,即使他们也曾被身边大陆同学的“用功”和“优秀”触动。(洪鑫诚 现为台湾大学研究生)

【编辑:杜静】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