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配额保优质深度拓空间 旅游释放两岸情感融合红利

2015年03月21日 08:4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配额保优质深度拓空间旅游释放两岸情感融合红利

  日前,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简称“海旅会”)公布开放海口、呼和浩特等11个城市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至此,大陆个人游试点城市达47个。这是否意味着大陆游客赴台将快速增长?赴台游的品质会受到影响吗?为此,记者采访了两岸旅游业者。

  配额保优质

  ——“照顾好自己人”

  记者从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简称“台旅会”)北京办事处获悉: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客源地。2014年大陆游客赴台人数为398.7万人次,同比增长38.7%。其中个人游为117.9万人次,同比增长125.76%。

  台旅会北京办事处杨瑞宗主任向记者介绍说:“新增11个城市,这意味着大陆游客赴台游的基数增大了,但台湾原定每天4000名个人游配额不会因此增加。从2008年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游至今,数量持续增长。台旅会和海旅会共同秉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目前的重点是通过提升质量来确保两岸旅游交流的良性发展。”

  “因为两岸一家亲,所以要照顾好自己人嘛。与接待日本、韩国游客不同的是,台湾服务大陆游客的规则是最严格的,比如每天行程不能超过12小时,不能超过250公里,团队用餐都有一定标准等。”杨瑞宗强调说,台湾非常重视大陆游客的安全。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在阿里山实施总量管制,游客要提前预约。在事故多发的苏花公路安装了即时监测器,如果天气有异常变化,各个领队的手机便会收到信息。”

  同时,大陆组团社在提升品质方面也不断推新。针对台湾山路多、行车时间长的特点,携程网特别为团队客人配备了可携带在手提包中的“移动厕所”,既破解了如厕难题,杜绝了当街便溺的不文明旅游现象,又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

  深度拓空间

  ——“部落、离岛等你来”

  目前,传统的“环岛游”已不能满足大陆游客的多元需求。据悉,台旅会今年重点推出部落体验游和离岛深度游。

  杨瑞宗表示,台湾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态智慧、缤纷服饰、特有祭典等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新北市乌来野耀部落、苗栗县南庄向天湖部落、南投县望乡部落等14个原住民族部落将参与接待大陆旅游团,为游客提供深度体验。

  此外,离岛风景独特,金门以人文战地风光,道尽两岸发展历程;马祖特有闽北风情及生态环境,别树一格;澎湖湾特殊的地质景观也是深度游的首选。台旅会今年会针对离岛地区出台 “落地签”及提供每日500人“项目配额”等优惠措施。

  同时,大陆的旅行社推出赴台游内容丰富多彩,不再是局限在台北、日月潭、阿里山等知名景点,也包含了花莲、台东、台中、礁溪、宜兰、澎湖、九份等地区的产品。中青旅遨游网推出了台湾特色风情文化、时尚、演唱会、吃货、赏花等深度主题游。携程网为自由行游客提供完备的当地旅游服务,包括接送机、当地一日游、门票、交通券、用车、餐饮、娱乐等各种项目的地面服务。

  旅游促情感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赴台游质量提高了,两岸都从中获益。大陆游客享受到优质服务,权益得到保障。260美元的日均消费也使台湾获得了经济利益。但两岸旅游发展不能只着眼于经济。”杨瑞宗表示,“民众更获得了情感融合的红利。旅游交流更是感情的交流,感情越交流便越融洽。旅游是两岸交流中最顺畅、最活跃的领域。两岸文化相通,语言相近。大陆游客到台湾自由行没有任何的障碍。旅游是最美好的交流方式,看看对方的风景,看看对方的人,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了解自己。”

  杨瑞宗告诉记者:“目前内地游客赴香港的问题,令台湾也要思考两岸旅游应该如何走下去。去年旺季实行弹性措施,团队游配额每天由5000人增至8000人,但今年保持5000人不变。要维持旅游高品质,一方面保证大陆游客玩得舒心,另一方面也要确保台湾居民生活的品质,能够让两岸民众和平地享受到旅游带来的红利。”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表示:“台湾旅游业界应与大陆旅行社合作,加强对大陆赴台游客安全事项的提醒工作,向其介绍旅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做好防范工作。”中青旅遨游网首席品牌官徐晓磊建议:“台湾应建立系统的预警、突发事件处理和两岸协作机制,确保游客开开心心游玩、安安全全归来。”

  “两岸旅游发展中难免有些隔阂,但只要双方抱着真诚友善的心态,彼此了解、理解、谅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赴台游就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杨瑞宗充满信心地说。

【编辑:杜静】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