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葡萄酒迎来“双反”后时代

2013年06月26日 13:26 来源: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参与互动(0)

  6月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对外宣布,欧盟葡萄酒涉嫌以倾销、补贴等不公平贸易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葡萄酒产业造成冲击,因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的有关规定,决定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国对贸易救济措施的运用一直持审慎态度。商务部注意到近年来自欧盟进口葡萄酒的数量确有较快速度的增长,对于此次国内葡萄酒产业提出的申请,商务部将依法严格进行调查。时至今日,事件已经过去近20天,市场反应如何?

  “双反”效应带来短暂利好

  受此消息影响,国内葡萄酒类公司个股指数出现大幅拉升,6月5日午后随着张裕A强势涨停,中葡股份、通葡股份、莫高股份都纷纷直奔涨停板。在消费层面,零售市场出现短暂的抢购潮,有媒体报道,基于对葡萄酒价格的上涨预期,酒商早已闻风而动,“部分二、三级经销商开始批量购酒,一单就高达三四十万元。”

  “双反”,国内葡萄酒新机遇?

  事实上,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葡萄酒、以智利为代表的美洲葡萄酒和澳大利亚葡萄酒充斥着我国葡萄酒市场,如今正面临纷乱复杂、优劣不分、以次充好等鱼龙混杂的尴尬局面。“一群唯利是图的商人,面对着无知的消费者,上演了5年的滑稽轻喜剧。”这是一大型进口酒运营商对过去几年进口酒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做出的概括。

  是否是一个真正的、持续性的机遇,还需审慎的看待。酒业俱乐部认为,“虽然欧盟葡萄酒遭遇‘双反’,但来自新西兰等地的进口葡萄酒仍会与国产葡萄酒形成竞争。中国消费者对‘正宗’这个概念有着天然的偏执,因此从消费者认可程度来说,进口葡萄酒对比国产葡萄酒有着天然的竞争优势。同时,葡萄酒消费人群有着‘小资’的特点,进口葡萄酒更符合他们的价值取向。个人认为目前国产葡萄酒对于‘双反’后的市场情况不可盲目乐观,趁机夯实市场基础,培育消费者饮用国产葡萄酒习惯或是‘双反’后葡萄酒企业的首要任务。”

  “双反”后市场反响冷淡

  记者联系省城几家红酒经销商了解到,“双反”事件至今,国内外葡萄酒在实际消费市场上的表现,弱于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反应平平。主营国产“威龙”葡萄酒的经销商王总、主营澳洲“宝石树”葡萄酒的经销商石总均表示,“双反”对于他们的经营并未造成较大影响,销量以及价格均和以往持平。经营法国“迈特罗斯”葡萄酒的宋总则表示,“双反”压缩的是经销商的利润区间,并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事件至今时日尚短,经销商仍在消化库存,少数低端法国葡萄酒有少量提价,高端葡萄酒并未借机涨价;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葡萄酒市场呈多样化发展态势且竞争激烈,不光是欧洲葡萄酒,澳洲甚至美洲葡萄酒同样具有相当的竞争力,而澳洲、美洲的葡萄酒相比欧洲葡萄酒价格都低,造成欧洲葡萄酒经销商不敢轻易涨价。但是,伴随着时间向后推移,“双反”造成的影响将逐渐显现出来,进口葡萄酒受限或将为国内葡萄酒带来新机遇。

  自强才是唯一出路

  进口葡萄酒之所以受人热捧,在工艺以及品质上,的确有其过人之处。记者了解到,国外的一些优质葡萄酒,多为各个酒庄酿造,拥有者各自酒庄的特色品质,被业内人士称为“酒庄酒”,而之前国内生产的葡萄酒,多为工业化生产,味道千篇一律,较之进口葡萄酒自然会有差距。近几年,一方面,一些善于投机的红酒经营者利用我国消费者的“迷信”心理,拿外国市场上的劣质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上以次充好,甚至直接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另一方面,我国国产葡萄酒在近几年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技术,某些品牌也开始生产“酒庄酒”向高端靠拢,品质逐步提升。如今,很多消费者的观念已经转变。消费观念的理性回归,才是国产葡萄酒的真正机遇。

  一位酒业分析人士则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国产葡萄酒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品牌与质量,企业一味地通过低价的竞争方式来逐利。“从长远看,产品质量是市场化竞争的关键,国内葡萄酒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机‘自强’,只有拥有可靠的原料基地、牢固的销售渠道、过硬的工艺水平,才能真正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编辑:陈龙】

>葡萄酒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