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没有不散的“赵本山”

2012年01月20日 04:48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 视点

  即便赵本山依然是很多人的“旧爱”,大众和生产商还会不约而同地寻找到“新欢”。就像俗语所说: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这就是大众文化,道是无情却有情。

  央视春晚微博昨日发布消息,称赵本山因连日带病坚持排练,身体极度疲惫,决定退出2012年春晚舞台。作为春晚的一大看点和笑点,赵本山的突然离席,无疑会让一些人遗憾。但谁都知道,这样的一天总要到来的。

  客观地讲,赵本山不仅成为了春晚一块醒目的招牌,而且成为了多年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符号。他在春晚的地位,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无可取代。毕竟他曾经带给我们那么多难得而由衷的欢笑,陪伴我们走到了他自己鬓发如霜,排练要靠吸氧来维持。赵本山不是铁打的金刚,也不是百变金刚,就像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样,天下也没有不散的赵本山。

  这不仅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也是艺术的客观规律。作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与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赵本山这样的小品形式,成为了春晚的拳头产品,也是缘于这样主客观的双向条件。就如同一个赵氏文本成为了春晚上不可取代的节目,来源于舞台和角色两方面的力量交汇。

  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多年以来,春晚语言类节目一直就靠赵本山等几位老演员撑场,而很少见到新面孔?是大众文化的生产捉襟见肘,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或许,这说明春晚过去对于大众文化的认知有问题。既然大众文化是一种生产,在产品的策划和生产过程中,就要有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调整。其实,明眼人早在几年前就看出了问题的端倪,即便前两年赵本山和小沈阳在春晚上演出了颇受好评的小品,也已经显现出是强弩之末。

  其实,只要放开眼光,真正地做好大众文化的生产,在喜剧或小品的民间市场上仍然大有可为。只要看看北京如今几乎遍地开花的相声舞台,就可以发现,江湖上芳草芊芊。只是需要发现和培育,需要时间和眼界以及心胸。

  赵本山如今“病退”春晚,不见得就是坏事,即便赵本山依然是很多人的“旧爱”,大众和生产商却会不约而同,并马不停蹄地寻找自己的“新欢”。就像俗语所说:缺了穿红的还有挂绿的,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这就是大众文化,道是无情却有情。

  □肖复兴(学者)

【编辑:段红彪】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