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苗圃版穆桂英:无厘头傻姑恋爱第一,挂帅第二

2012年07月25日 15:24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就是一次崭新的诠释。但过度的商业开发,很容易导致经典速朽,就好像让观众就着汉堡包品绿茶,生硬地嫁接和拼贴,只会倒了大家的胃口。白居易在《苏州法华院石壁经碑》中认为:“唯有经典,与众生俱。”一语道出了经典作品意义和价值是永久性的,与人类共存的。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但现实总是让人唏嘘。正在各大卫视播出的古装剧《穆桂英挂帅》就是这样的例子。

  穆桂英变无厘头傻姑

  演绎死缠烂打姐弟恋

  《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与《呼家将》和《薛家将》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经过改编,《穆桂英挂帅》中的杨宗保与穆桂英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终于在杨家众人的祝福声中得以相守。但那个傻气冲天的穆桂英,演绎出了“穆桂英求婚记”,“剩女死缠烂打姐弟恋”,对杨宗保“一见钟情”,一厢情愿俨然 “宋版还珠格格”……内容与形式都距《杨家将》的原著太远,其“挂羊头、卖狗肉”之手段,使经典蒙羞。

  娱乐的“八卦化”,已堕落到狠砸祖宗文化遗产的经典换取银子且呈争先恐后之态势,令经典沦为快餐文化。电视剧《穆桂英挂帅》中,总共39集竟然可以花20集谈情说爱、10集拌嘴、5集说教,最后剩下4集去囊括所有的剧情发展、所有的主角成长、所有的战争戏……这是剧本的结构性失误,叙事和描写的重心与其题材严重不符。

  全剧颠覆了以往大家对穆桂英、杨宗保、佘太君等人物的固有印象,穆桂英没了巾帼英烈的稳重和冷艳,她变成疯丫头,大大咧咧,像《还珠格格》中小燕子,步了周星驰的后尘,成了无厘头傻大姑?整个剧情基本徘徊在一个野蛮女友和一个天然呆男友的恋爱世界里。对于穆杨恋中横插一脚的公主尹航所导致的三角恋,这段三角恋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泡菜琼瑶风还能延续多久?

  辣椒明朝时才传入中国

  穆桂英竟用辣椒粉退敌

  穆桂英、杨宗保在大胆示爱时,诸如“我爱穆桂英”、“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等言语已略显现代之风,还有像“我要吃玉米饼”、“冲动是魔鬼”等穿越之风已相当明显。看到宋代的穆桂英居然指挥士兵狂喷辣椒粉退敌,观众被穿越都会感到无奈。须知辣椒这种作物原产地是在美洲,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才开始慢慢带到全球,传入我国应该是在明朝,请问宋朝怎么会有辣椒?

  随后诸如“我要吃玉米饼”、“可怜我的烤玉米还来不及吃”等多处地方提及,难道又是一部穿越剧?有观众对穆桂英与杨宗保的“疯狂玩乐”提出质疑,称“两人是否有些逗乐过头了?”

  历史剧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没有错,但心血来潮的篡改是轻率而不明智的,经典改编好比是在茫茫无垠的沙漠上发现绿洲并经营绿洲的过程。经典改编出现悖离原著精神的“戏说”,某些电视剧一味编织众多庸俗的感情纠葛,完全破坏了英雄人物形象;还有的作品被改编成青春偶像剧,成为单纯迎合市场的肤浅消费品……真正的好的经典改编作品,是那些在坚持原著精神的基础上,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化、细腻化的作品。

  戏不够情来凑

  矮化经典流行

  电视剧《穆桂英挂帅》主题曲中一句“穆桂英大姐大,娶个男儿回娘家”,让观众太觉得搞笑。穆桂英的光辉形象全毁了,人物虚夸,表情好假,对历史不尊重……杨家将一家子窝囊,穆寨一寨子二流子,完全颠覆了观众对他们的期待。

  如何解决名著改编中“锦上添花”,还是“狗尾续貂”的问题,一直是文艺界所面临的难题。《神笔马良》的著作权人家属断然拒绝授权和时下经典名著改编热、翻拍……改编得好与坏,尺度在哪里,标准又是什么?如今重新改编经典的主要手段大都是“戏不够,情来凑”,所谓人性化、生活化的诠释,让人难以接受。像《林海雪原》,杨子荣的身份从英雄侦察排长一下跌落成爱好“喝两口烧酒,唱几句酸曲”的伙夫,还虚构了他与土匪老婆槐花的恋情。《阿诗玛新传》讲述的是阿诗玛离开家乡,去上海发展她的演艺之路,而且还找了个韩国恋人。《苦菜花》中,由陈小艺扮演的“革命母亲”冯大娘与特务身份的王柬芝生出一段婚外情……

  有趣的娱乐化,实际上是矮化经典。一些改编的影视剧热衷于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而不顾历史真实的胡编乱造,已经改掉了经典中真正的“经典”,而只剩下一副徒有其表的华丽的“壳”了。改编“各村有各村的高招”,英雄形象增加“缺点”凡人化、反面角色增添“人性”模糊化、感情描写“多角”关系复杂化、内容“注水”娱乐化,内容就足足凑到了二、三十集,数量是上去了,那质量又怎样呢?

  在世界上,像《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的戏剧、雨果和托尔斯泰小说被不断地改编为各种舞台剧和现代影视作品,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至少被六次改编为电影,前苏联红色经典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七次改编为影视剧,还比如黑泽明的很多作品虽也改编自莎士比亚,但他把它本土化、朴实化,从根本上超越了莎士比亚那个年代,超越了宫廷,超越了英国人在那个年代特定人际建构起来的关系。在我国,许多古代经典戏曲作品特别是四大古典小说名著的不断改编,同样是我国文艺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我一直非常喜欢的就是1990年的《围城》,现在仍认为没有一部能够超过它的文化品格。

  借经典之名来卖钱

  “颠覆”不代表超越

  消费时代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和语境之中,经典作品改编的贫乏,成为影视商业利润链条上的起点和重要的一环,翻拍、重拍、改编经典,成为商业的摇钱树,这形成了更为重要的值得关注与思考的现象、问题与症候。

  有些人只想借经典的名字来卖钱,对原著本身却缺乏起码的尊重和钻研;有些人只醉心于自己的“当代解读”和“个性化表达”,甚至以颠覆原著为荣耀。其中有两种做法特别需要关注,一种是惟时髦是举,专搞感官刺激等吸引眼球的东西,把经典作品时尚化、浅薄化、庸俗化;一种是用抽象的“二重性格论”、“惟扭曲才有人性深度”论,去解构我国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和基本主题。这两种做法,都导致了对经典名著的颠覆,也造成了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误读。

  比如《我这一辈子》中随心所欲地添油加醋,一些红色经典作品中对反面人物坐山雕、南霸天的美化、对英雄人物儿女情长的诸多演绎都不乏“过度表现”的特色

  说起经典改编,人们自然会回想起扭曲离奇的剧情逻辑,支离破碎的故事脉络,颠三倒四的人物关系……把一粒精盐放入一缸水中,将一盘精细的文化大餐糟蹋成难以下咽的粗糠烂菜;或从微言大义中“开掘”出一些血腥、畸变、荒唐、甜腻的情节,把名著混同于不堪入目的文化垃圾。在这样一些惊世骇俗的“丰富”和“创新”中,原著庄严的历史人生思考成了嬉皮笑脸的市井闹剧,名著被涂改得面目全非,经典的价值和神韵荡然无存。

  历史上的穆桂英难道就是电视剧《穆桂英挂帅》这样一个没心没肺、言谈粗俗的无厘头傻姑?就算她真是有些个性,也不至于闹到这种程度,怎么感觉跟缺心眼一样?剧中任何方面都看不出穆桂英有统帅三军元帅的气质。当代的创作,应该在尊重经典的前提下,去提炼、继承经典的内核,而不要空谈“超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给经典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手段,让经典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升华。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