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营盘镇警事》热播 各界热议基层警察“质感”

2012年10月01日 20: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石家庄10月1日电(记者 陈国林)4年前的北京奥运安保期间,有一名河北警察因心脏病突发殉职。4年后的秋天,在拥有全球最庞大电视观众的中国,这名警察因一部连续剧的热播而家喻户晓。

  他叫范党育,生前是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派出所所长。与以往的英雄主题不同,根据其生前事迹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营盘镇警事》讲述的不是警匪冲突,而是“我是谁”的古老话题。剧中的范党育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调解处理邻里纠纷、夫妻关系等“一地鸡毛”的生活琐事。这位在刑警同事看来有些“婆婆妈妈”的警察,却能在百姓面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送绰号“范大了”。

  这是一个通过刚毕业的警花讲述的故事,背景是经济社会变革下的中国村镇。1964年出生在警察之家的范党育,在同事中传递着父亲的教诲:“没穿制服是老百姓,穿上制服还是老百姓。”在中国基层,包括警服在内的制服常常象征着权力。

  范党育的另一句经典台词“警察警察,警在前,察在后”,也很符合中国传统仁政思想。在原本喜剧性的结尾,范党育突然病发身故,引起一个小镇和全部同行的悲伤。意味深长的是,对他向有抱怨的儿子也成为一名警察。

  这部28集公安大戏由中国公安部联合河北省等多方制作,9月中旬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开播,并将持续到中秋、国庆“双节”假期。调查机构索福瑞一周前的数据显示,该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收视率达到2.01%,问鼎全国收视冠军。可以预见,“史上最长黄金周”,将有亿万人次在“暖色调”中感受警察“范大了”。

  就在观众用手中的遥控器“投票”时,中国资深学者和媒体人也纷纷发表文章,力挺这位“草根警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说,在西方国家,与警察关联最紧的叫警匪戏,警匪之间是一个矛盾和冲突。可在中国,警察是人民警察,大部分警察是跟人民打交道。《营盘镇警事》编导有意识地压住了所有可能的豪言壮语和高大全的描述,角色低调朴实,“是一部很有质感的公安题材作品”。

  文艺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认为,《营盘镇警事》中的主人公最伟大的一点,就是真正站在健康的人性的至高点上处理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舫撰文说,《营盘镇警事》最难得的特色是从英雄视角回归到平民视角。“我看西方文艺理论说有高贵的单纯和静默的伟大,当时还是不理解,但是在范党育身上我确实体会到了高贵的单纯和静默的伟大。”

  不久前在河北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记者亲历了与会人士对这位草根警察的敬意和怀念。现场播放了他的纪录片,他的母亲冯文芳、儿子范鹏飞也应邀出席。《营盘镇警事》导演马进表示,一部戏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塑造一个令人过目不忘的人物,而党育是这样一个人物。主演张嘉译表示,领衔此剧他感觉“非常荣幸”。

  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张越说,《营盘镇警事》开播以来,他每天晚上都准时收看,被党育的故事感动着,“同悲同喜同欢乐,常为英雄泪满襟”。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