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四处化缘的春晚

2012年11月01日 14:43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央视把全国各大娱乐选秀的佼佼者们集结在一起,弄了一出《我要上春晚》的特别版《直通春晚》,看上去有点儿“你种田,我收割”的野心。大概是期望通过这种“优中选优”式的押宝来拯救春晚的收视率。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创意,更不觉得这对挽回观众对春晚的信任危机会起到什么关键作用。如果继续执掌春晚导筒的哈文明年只是拿出这种东西来“创新”的话,那2013年的春晚将注定继续走在无趣的道路上。

  央视春晚本来有着天时地利的绝对优势:由中国最大的电视机构主办;占据了农历除夕夜的黄金时间;集中了全国最好的演艺资源;具有最广泛的关注度、认知度和覆盖率;背后有中国最贵的广告时段支撑。按理说,不应该办不好,不应该成为拾人牙慧的“大集锦”。

  春晚年年都在喊创新。然而,很不幸的是年年都站在了创新的反面。从“开门办春晚”到“我要上春晚”,几乎每一任春晚导演都会抛出一个信誓旦旦的新概念,然后很快再把这些概念丢掉。然而,这些概念都没有改变春晚“拿来主义”的一贯作风和本质。原创的节目、初登舞台的新人越来越少,反而是四处搜罗、八方拼凑的痕迹越来越明显。春晚已经失去了领风气之先的自信,对地方电视台和民间文艺、网络娱乐热点的依赖感却越来越强。

  这还是当年那个春晚么?曾经,春晚几乎成为文艺创新的最显赫舞台。从姜昆、马季、牛群、冯巩的相声,到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再到毛阿敏、那英的歌,黄豆豆的舞蹈,春晚都是他们作品的第一发表平台,也是新人辈出的最大“孵化器”。那时,原创是春晚节目的最大原动力。编导和演员的精力集中在一门心思搞创作,而不是像现在这般四处化缘。

  原创是文艺之魂。近年来春晚影响力的江河日下虽然有多媒体冲击的因素,但自身创新能力和动力的下降才是主因。旧的套子决定了“我要上春晚”这样的动作都是些小打小闹。没点儿洗心革面、刮骨疗毒的勇气,是无法改变目前这种陈旧的文艺范式的。什么时候春晚敢真正拿出一台100%原创节目的晚会,能够继续推动、引领大众文艺的创新之风,那才算真本事。那才是春晚的职责所在。

  王 俊

【编辑:罗攀】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