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的盛宴"纪录片曝光 陆川否认影片"借古讽今"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1月19日 08: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1月19日电 将于11月29日上映的电影《王的盛宴》在上周推出首款纪录片《生存者游戏》之后引发讨论风潮,今日片方再度推出第二款纪录片《杀·宴》,对电影里的重头戏“鸿门宴”进行了台前幕后的全方位揭秘。通过这款纪录片可以看出,陆川这次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很酷的视觉画面,还拍出了极具个性的暗黑风格。

  虽然在《王的盛宴》中,鸿门宴的段落只有短短的8分钟,但依然得到了陆川的极大重视,“我们号称我们是忠实原著的,是严格按照《史记》中的描写来进行还原的,因为鸿门宴不仅是刘邦一生的十字路口,更是中国政治和历史的一个分水岭,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戏。”而在电影中饰演项庄的聂远也表示,“导演要在‘项庄舞剑’中融入更多的思想,表现当时每个人的心态,人和人之间的斗争,因此难度非常大。”为此,他在剧组里苦练剑舞,常常连身上穿的牛皮制作的盔甲都被汗水浸透。

  鸿门宴一场戏拍2月 电影里呈现只有8分钟

  电影《王的盛宴》以刘邦的视角讲述了它从秦末起义到汉初平叛的一段大历史,展现了刘邦(刘烨 饰)、项羽(吴彦祖 饰)、韩信(张震 饰)、吕雉(秦岚 饰)等十余位历史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堪称一场“王者”的“盛宴”,而作为刘邦命运转折点的“鸿门宴”自然也是片中需要浓墨重彩去表现的一个段落。这款名为《杀·宴》的纪录片就以“项庄舞剑”为切入点,独家揭秘了剧组在拍摄“鸿门宴”时台前幕后的故事。

  “这是(严格按照史料描述的)鸿门宴第一次被搬上银幕。”在纪录片中,导演陆川在拍摄现场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这段戏的重视程度。《王的盛宴》开机后,陆川在京郊搭景拍摄的第一场戏就是鸿门宴。这个题材还能怎么拍?这不仅仅是看多了古装大片的观众心中的疑问,也是导演陆川在拍摄过程中一直想要突破的瓶颈。为此他反复琢磨,严格要求,以《史记》中的相关记载为蓝本,不仅对现场的环境布局、餐饮礼仪、人员走位甚至上菜路线都进行了规划和反复演练,更复制了数十件汉代出土的文物作为席间摆设的食用器皿。虽然“鸿门宴”这场戏在《王的盛宴》中仅占到了8分钟左右的长度,但剧组花了近2个月的时代才完成拍摄,通过纪录片也可以看出,在陆川的精雕细琢之下,电影将会呈现出极酷的画面效果,而紧张的剧情节奏也势必会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吸引。陆川总结这场戏,“鸿门宴不仅是刘邦一生的十字路口,更是中国政治和历史的一个分水岭。”

  “剑舞”设计费心思 聂远:汗湿铠甲舞坏锅盖

  在历史上,军队中举行的宴饮活动多以军士表演“剑舞”作为娱乐活动。鸿门宴上的“项庄舞剑”正是打着为宴席助兴的名义而来。但以往的古装片中,关于“剑舞”的呈现要么只有简单的几个动作,要么表现的异常花哨,写意有余,质感不足。片中饰演项庄的聂远坦言:“项庄舞剑是一个核心,如果不成立或者说不成功,我想在鸿门宴整个饭局上,人跟人之间的斗争可能会缺少很多色彩。”为此导演陆川特意邀请著名青年舞蹈家李倩来编排这段“剑舞”,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质朴的、不着痕迹的、有陌生感的,就有点像是楚国的孩子在成年的都要学会的一种仪式”。

  基于这样的概念,李倩将强烈的杀机包裹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中,强调动作的力度与刚烈。剧组成员爆料,为了找到这种感觉,聂远在练习中手里拿着用来模拟盾牌的锅盖都先后被他弄坏了三个。而在实际拍摄中,聂远手中的剑与盾都是按照史料中描述的图案与材质打造的,分别都有二十多斤的重量,一天戏拍下来,就连身上穿着的牛皮制作的盔甲都被汗水浸透了。经历了如此耗费心思与体力的设计与排练,最终这段杀机四伏的“项庄舞剑”终于按照陆川的设想完美呈现出来,成为了“鸿门宴”上的点睛一笔。

  《王的盛宴》对于陆川的意义可想而知。但那时,陆川并没有意识到,这部电影会经历更胜于他前作《南京!南京!》的种种波折。在电影关机整整一年又一个月之后,《王的盛宴》终于将在2012年11月29日正式公映。对于这张已经上交了很久的答卷,陆川想说的话有很多……

  关于电影:《王的盛宴》让我重新认识了导演这个职业

  Q:在华语电影圈里,古装题材的电影似乎已经成了国产大片的代名词。但是近几年来,古装大片在观众们眼中开始遭遇了“信任危机”,那么您为什么会想到碰触古装题材?拍《王的盛宴》的初衷又是什么?

  A:在国内现在的环境之下拍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会面对比拍古装片更多的困难,所以为了避免这些风险,投资人还是会更乐意投古装题材的电影。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有一些质量比较差的“古装大片”会让观众看完之后觉得很受伤,渐渐的就对相关的题材产生抗拒的心理。但中国又不能没有古装片,因为我们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可以搬上银幕的素材了,而我自己又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男人嘛,心里总是会有指点江山的梦想,也想把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搬上银幕。拍《王的盛宴》最初是源于别人给我的一个名为《鸿门宴》的剧本,但改着改着我就想拍一个架构不仅仅局限在“鸿门宴”上,而是讲述2000多年以前,一群英雄人物在楚汉相争甚至汉朝开过之后一段“大历史”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这样的构想后来得到了星美和覃宏的支持,因此启动了《王的盛宴》这个电影。

  Q:《王的盛宴》这部电影从筹备到上映,经过了36个月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您觉得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是考据历史,还是构思故事?

  A:其实如何构建电影的故事不是在实现它的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最难的还是在于考据的部分。我在筹备的时候就有一个心愿,希望达到的效果是“把摄像机架在古代”,也就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还原我们祖先生活的场景,还原秦汉时代的人文风貌。但是恰恰是这样的要求给我们整个过程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比如说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披什么样盔甲、吃什么样的东西、怎么走路……这些生活起居的细节,我们都想通过电影展现出来,但是这些毕竟是建立在对资料的考据之上,可是其实我们国家的历史资料,其实也都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断片,虽然有出土文物和壁画、文字,但我们真想去查一套楚军穿的盔甲、去找一段汉代宫廷里的舞蹈时就发现,这些东西没有完全可信的图谱、曲谱真正的留存下来。我们只能站在一个历史的废墟上,去按照一些描述重新建立,一点一点的拼凑出古人生活的原貌。这样既可以带给大家对于历史的可以触碰的细节,也会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陌生感”。《王的盛宴》在画面细节方面还是下了很大功夫的,相信上映以后观众会感受到这一点。

  Q:你在电影里采用了大量的旁白来交代刘邦的心理活动,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A:在剪辑和配音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纠结,因为我知道旁白不宜多用,在电影学院所受到的教育也是这样说的。但我想展现的是一段非常长的历史时期,这段历史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什么“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尝试了用很多方法来串联起这些故事,但都不是很成功,最后我决定还是采用画外音的形式,因为只有用旁白才能用2个小时来讲述一个时代。

  Q:我们都知道,这部电影的拍摄周期长达8个月,在高强度的拍摄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困惑,又是如何解决的?

【编辑:罗攀】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