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王的盛宴》像闹剧但非闹剧

2012年12月04日 16:03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二狗说,要不是得知《王的盛宴》导演是陆川,他还真以为是个韩国片。我猜狗哥肯定是把《王的盛宴》活脱脱看成了《王的男人》!

  不过,顺狗哥视角看,这个《王的盛宴》还真是有点“王的男人”的味道!刘邦、项羽和韩信,三个大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即使没有点儿“断背”的味道,也确实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男人之间的那点儿事——韩信背弃项羽投靠刘邦,之后又被刘邦不爽,最后惨死。

  那既然是“王的男人”版的《王的盛宴》,自然离不开刘烨演的刘邦这个王。导演陆川果然很会搞,直接让刘邦在开篇说道:“我叫刘邦,我61岁,是汉朝的皇帝。”其实,我猜想他更想说:“我是个王,也是个男人,我是管天下男人的男人。”果不其然,故事果然围绕着一律大胡子、蓬松凌乱得如同杂草的头发,宽大袍子、各有各不同程度褴褛的男人们展开,其中还穿插着吕后和戚夫人,仿佛红花两朵,却如泣血的玫瑰,围绕并干扰着刘邦这个王的思维,反而让陆川镜头下的刘邦更像一个精神失常的患者在讲述曾经,在创造历史。

  一个网友直言道:《王的盛宴》说的就是一个精神病在讲鬼故事。这种说法似乎有点道理,毕竟善于思考的陆川这次出了奇招,绕开了详尽描写人人皆知的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而是用质疑视角窥视那段历史——“修史的人,要对得起历史”,而且借助刘邦神神叨叨的抓狂恐慌及疯疯癫癫式的自说自话来呈现,不得不说真像极了一个“精神病”在讲过去发生过和将来可能发生的种种“鬼故事”,而这些故事凑成了像雾像雨又像风的,谁也分不清真假到底各有几分的历史。尤其,刘烨出色的演技,不仅将一个落魄君主塑造得惟妙惟肖,更让电影《王的盛宴》变得有血有肉,历史质疑感随之弥漫开来。

  或许,《王的盛宴》本身就是一部“精神电影”,向左一迈就是有质疑精神,向右一跨就成了“精神问题”。这种感觉,看来完全要观众自己去体会,去咂摸,去玩味——向左看,能看到陆川在重新解读历史,借助被心底恐惧击败的刘邦这个王杀害忠臣韩信的事,来诠释“修史的人,真的能对得起历史吗?”向右看,可能却看到一群男人之间尤其以为首的“屌丝”刘邦能屈能伸,心机算尽,最终算计到快人格分裂,宛若精神病患者。

  我想,无论丰盈的精神食粮,还是神神叨叨的精神问题,都算是《王的盛宴》带给人们的另类感受。与其说这部电影像极了精神病在讲鬼故事,不如说它更像一部“辣根电影”——不吃馋,吃了就可能泪流满面,就可能开始胸中堵得慌,过后却大呼过瘾。毕竟,流传下来的历史是修史的人写下的记录,而一定不是100%纯度的真实。

  也正因此,我们有理由向陆川致敬,作为导演的他,借着片中萧何之口,对《史记》的那段描述提出了诸多的质疑:“张良带着樊哙是怎么冲过十几郎中”解救刘邦于危难中的?不让佩剑进入的鸿门宴上,项伯用来挡住项庄攻击的那把剑是哪里来的?而历史上真实的答案是怎样的呢?在这部为司马迁署名为“创作”的电影里,陆川似乎也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于是,在影片里,如是有了这样的著名台词——“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黑暗里。”这句话,恰恰如同一个勇敢的“精神病”讲出来的“鬼故事”,真知灼见般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阅历史,《鸿门宴》不是一场饭局。看今朝,《王的盛宴》并非一场闹剧。

【编辑:蒲希茜】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