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喜剧的忧伤:后冯小刚时代的喜剧大杂烩(2)

2013年02月17日 13:04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香港“北上”艺人中适应最好的要数成龙。他总是各个活动的贵宾,内地慈善的主角,更逐渐成为一个港人爱国的符号,而关于成龙电影的讨论越来越少。虽然时隔多年的《十二生肖》票房也超出预期,但和《泰》一样都得益于观众的“报复性观影”,稍有一点诚意的作品就能打动观众。

  另一位港产喜剧代表人物是周星驰,把他捧成“后现代”“超现代”“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大师的就是内地著名高校的80后学生们。在公开放映10年后,《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这部曾经票房惨败的影片,却受到内地年轻一代的热捧。

  星爷通过这种方式打开了内地电影市场之门,之后的《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让他一时成为内地唯一能与冯小刚相抗衡的喜剧导演。2004年冬天,《功夫》的内地票房达到为1.7亿人民币,冯小刚《天下无贼》8000万,都达到各自当时的最高票房,也创造了中国喜剧的辉煌时代。

  被捧上神坛的星爷话越来越少,电影也越来越少。四年后推出的《长江七号》已显牵强,又过四年,今年春节上映的《西游-降魔篇》,想借20年前电影的余温炒“剩饭”,恐难有太多票房的惊喜。

  北京师范大学电影研究专家周星表示,周星驰的成功是一个特殊的“崇港”时代的产物,但随着内地市场越来越强,香港电影人“北上”后对内地市场的迎合,香港电影早期的光环已逐渐消失。

  影评人张栋则认为,港片光是两边演员混搭或内容嫁接,希望做出新感觉是不可能的。

  “中国人自己的喜剧”

  其实冯小刚并不算是最早的内地都市喜剧导演,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陈佩斯、葛优、梁天、谢园、马晓晴等当时红极一时的喜剧演员出演的《喜剧明星》(1991年)、《临时爸爸》(1992年)、《编外丈夫》(1993年)、《站直了,别趴下》(1993年)等,调侃小人物的坎坎坷坷不如意,让观众笑中带泪,也使都市喜剧初具雏形。

  1997年冯小刚以玩票心理拍了一部《甲方乙方》,当年票房达到了3300万,随后一年一部,冯氏贺岁片成了国人每年的过年大餐。

  陈山认为,冯小刚是把电视的表演方式和第五代导演对社会的关注巧妙融合,在没有纯娱乐片的时代,开创了中国人自己的喜剧。

  15部电影,过20亿票房,冯小刚创造的纪录不在于他拍的电影最多、最挣钱,而是他的电影被观众记住的最多。但冯导从没因喜剧电影获得过任何官方奖项,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喜剧片的尴尬。

  直到2007年冯小刚开始拍摄“正剧”《集结号》,各种荣誉扑面而来。

  在2004年《天下无贼》之后的8年间,冯小刚仍基本保持每年一部电影的产量,但喜剧片只有《非诚勿扰》一二两部。这8年间中国式大片风起云涌,成为国产电影票房的主要“票仓”。

  时隔15年,人们开始怀念世纪之交的冯氏喜剧。冯小刚电影中的小人物、小情怀,透着北京人的机智,符合转型期人们急切、本能的转向,他对社会的调侃、对小人物的悲悯获得了广泛认同。

  “冯小刚抓住了各种人的时代脉搏,他总是比人们的思维略微超前一点点。”影评人张栋认为,“在将要失去什么、得到什么之前,把这些以观众接受的方式点出来。当然在他位置越来越高、越走越远之后,作品有点不那么接地气了,但他对社会的敏锐观察没有变。”

  代表本土文化的喜剧还没出现

  喜剧电影从来是电影产业化的突破口,因为科幻、灾难、爱情、动作类型片都能跨地域,容易受到外来影片的冲击,只有喜剧是本土的。纵观全球影坛,以本土喜剧抗衡好莱坞也是各国共同的选择。即使在主打艺术电影的欧洲,在本国市场能与好莱坞“叫板”的,也主要是中小成本喜剧电影。

  2011年欧洲本土票房排名前10名中,绝大多数为喜剧。法国本土票房冠亚军是新式喜剧《不可触碰》和《无需申报》;德国本土票房冠军是温情喜剧《红酒烩鸡》;意大利票房冠军是喜剧《多么美丽的一天》。各国的喜剧片都有独特的本土文化特色,依赖本土的明星,以小搏大。

  但在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通过喜剧成名后都想转型以证明自己的实力,投资人更是只想拿喜剧挣钱。这是中国喜剧无可奈何的困境。

  目前中国缺乏喜剧发展的大环境。在内容创作上,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的喜剧片太少。其次,喜剧通常要嘲笑讽刺一些东西的,而西方喜剧惯常的嘲笑胖警察、笨官员等在我们的喜剧中仍不可能出现。张栋说,中国喜剧还是戴着镣铐在跳舞。

  “中国喜剧仍然缺乏进行过长期喜剧训练的专门人才,更没有像伍迪。艾伦那样把喜剧作为毕生事业来做的人。”张栋说,现在的喜剧片都不是专职做喜剧的人做的,中国的喜剧类型也不丰富,港台明星再搭上一个大陆美女就是都市喜剧。

  在快餐式的喜剧片参演者中,除了偶像明星,另一类选择就是相声小品演员。从陈佩斯的《太后吉祥》到冯巩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再到赵本山的《大笑江湖》,郭德纲的《三笑之才子佳人》,还有郭达等人参演的《举起手来》,这些影片大多保证了票房不赔本,但却不能成为喜剧电影的质量保证。

  在没有几部喜剧能留下来的情形下,喜剧依然大量吸金。陈山认为,这与现代中国人“压力山大”,需要一种强刺激的释放方式有关。

  电影是中国文化的风向标,敏感地反映了文化领域,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生存竞争压榨了文化的空间。

  陈山直言,看到《泰》热不是很喜悦的感觉,而是目瞪口呆。“这种电影能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拿到国外放吗?印度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大篷车》可以代表民族文化水准,传播国家形象,但《泰》不能!这不仅是中国喜剧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问题”。 ★

【编辑:罗攀】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