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影节幕后:霍伯亮相必化妆 字幕组上岗怕喝水

2013年06月24日 14:06 来源:上海青年报 参与互动(0)

image

本届评委会主席汤姆·霍伯是一个以严谨著称的电影人。

  记者日前来到位于威海路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大本营,探访这个“秘密基地”的日与夜。

  走进办公室,就被这里轮番响起的座机和手机震撼到,这里的工作人员忙碌到几乎没有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记者好奇地问了句:“要工作到七八点才下班吧?”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七八点?11点都算是早的,平均都是凌晨一二点下班,领导们有时要熬到三四点。”

  对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工作人员来说,最惊心动魄的永远是影展片的秘钥。2011年,电影节数字拷贝的影片不过40部,去年增加到100多部,今年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00多部。

  激增的数字拷贝令密钥工作日趋繁重,繁琐的工作过程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令电影节技术处和排片处的工作人员超负荷运转。电影节办公室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为了影展,通宵联络秘钥的技术人员只能轮流打一会儿盹,这样的状态要延续九天。现在什么都不怕,就怕片方不接电话,不收邮件。”

  在电影节筹备和举行的一个多月里,开场前一分钟解决秘钥问题,“人肉”速递拷贝等步步惊心的故事分分钟在上演。一人包办影展300多部影片排片的王佳彦告诉记者:“电影节给影迷带来许多难以在大银幕上看到的电影的观影机会,爱护它,帮助它显得更重要。”他更为影迷熟悉的名字是“四眼老王”,人称“电影节排片第一人”。

  志愿者

  看片“看花眼”、水都不敢喝

  除了电影节办公室的在编工作人员,每届电影节也离不开一群年轻充满朝气与干劲的孩子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电影节志愿者。

  和往年一样,超过1000名来自上海各大高校的学生,承担了电影节红毯、市场、论坛等项目的接待、翻译等工作。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志愿者队伍中,离明星最近的当属“特别活动组”的同学了。开幕式之前,他们的工作是与前来出席红毯的明星、剧组反复确认行程,还要与航空公司、酒店等多方面联络,做好对接工作。开幕式现场,他们带领各自负责的明星做好出场与进场工作,不能有任何闪失。

  特色鲜明的26家电影院构成了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大重头戏,但是,在影院放映的大多数国外电影都未配备中文字幕,翻译就成了电影节幕后工作者的又一项庞杂的工作。

  负责电影节志愿者工作统筹的鞠里告诉记者,今年电影节字幕翻译人员约为60人。工作人员实行两班倒,从早上7点至晚上9点,随时待命。5月3日至今,他们已经校对、翻译了300多部影片,每人都要翻译至少5部电影,常常看到眼花。

  志愿者开玩笑说,“每天对着电影会有种想吐的感觉,翻译过的片子再也不想看了。”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看外语片最重要的是字幕。在展映电影的放映过程中,字幕缺失、字幕不对位等问题屡屡遭到观众的投诉。对于这些,字幕组的同学们有些委屈,“有时候来到影院,拷贝的版本和我们看的样片不一样,有的少几段,有的多几段,台本上没有的,我们也没地方去找字幕上打上去呀,真是有苦说不出。”

  字幕组的同学们在26家指定影院的放映厅里,他们总是“躲”在最后一排,将台本翻译组已经翻译好的字幕逐行敲上提示屏。虽说只是敲敲回车键,但眼睛在看,脑子要迅速反应,手指要不停敲键盘,稍有差池就会影响观众的观影效果。有的志愿者为了避免中途上厕所而错过上字幕,电影放映前连水都不敢喝。

  明星

  “女王”海伦·米伦平易近人

  上海国际电影节有“亚洲第一红毯”之称,走上电影节开闭幕式的明星多达400多人。大牌们招牌微笑的背后有什么故事,记者一一为你揭秘。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汤姆·霍伯就是一位以严谨著称的电影人。他不仅要求知道每一场采访的时间、地点、人数、问题,把每一天的行程安排精确到“秒”,甚至连转换场地的间距都有严格规定,“走路不能超过3分钟”。此外,即使他是一位导演,在每次公开亮相前,也都要化妆。

  相比霍伯,“女王”海伦·米伦就平易近人得多。除了自己拎包,逛轻纺市场,与丈夫吃小饭馆外,在组委会安排的见面会结束后,还会为收到的一件小礼物,让工作人员特地找回送礼的粉丝,自己则在大堂等待,与该名粉丝见面和合影。

  法国怪才导演莱奥·卡拉克斯则更为悠闲,天天窝在上海影城对面的咖啡馆晒太阳。有热情影迷认出他后,会买一块胡萝卜蛋糕请服务生送上前去,以表达对大师的崇敬。

【编辑:蒲希茜】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