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爸爸去哪儿》被指授权衍生产品开发滞后

2014年01月27日 09:25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脱胎于同名电视亲子秀的电影《爸爸去哪儿》将于年初一公映,虽然“主演”郭涛“大胆”预测该片票房将超过《泰囧》达到13亿元,但对于《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制作方来说,其他和生活消费相关的衍生品商业开发却未见及时跟进。

  事实上,社会各路商家却凭借灵敏的商业嗅觉,自行大搭《爸爸去哪儿》商业便车。记者在网购平台输入“爸爸去哪儿”,搜索出的“同款商品”竟然超过万件。节目中“萌娃”使用的书包拉杆箱、吃饭的碗筷都已成为网络热销产品,不少旅行社还推出了“同款旅游路线”。

  节目中的物件在购物网站上大多有“同款”销售

  商家对节目中“萌娃”们的观察可谓“无微不至”,大到外套、包包,小到发饰、耳罩,甚至是睡裙、内衣、床上四件套。这些曾经在《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中出现的物件现在在购物网站上都有“同款”销售,而且销量都不错。

  一家售卖玩具的网络店铺,打出“Kimi最爱”的字样,到处都可见林志颖儿子手捧玩具“奥特蛋”的萌照。记者在成交量一栏中发现,30天内店里的“奥特蛋”就卖出600多件。

  不少商品干脆直接以节目中的娃娃们来命名,“天天同款马甲”、“王诗龄同款发圈”、“Kimi同款毛衣”随处可见。不过,不少商家表示,所谓“同款”并非一模一样,只是借着亲子秀电视节目的人气贴上一个标签罢了。

  除了这些娃娃用过的同款产品,《爸爸去哪儿》还催生不少“搭车销售”的旅游产品。“爸爸去哪儿”、“和爸爸一起旅游”等主题路线登上了不少旅行社的产品目录。有的旅行社在原有热门线路基础上,突出“亲子”活动,或搭售全家票,这些线路一经“改造”,立即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咨询预订。

  没跳出收视率营销的圈子,跨界产品开发不给力

  相比各路商家灵敏的商业嗅觉,《爸爸去哪儿》节目自己推出的授权衍生商品却相对滞后,并且大多局限在荧屏银幕上,真正走入日常生活消费的不多。

  《爸爸去哪儿》的衍生产品目前最知名是一款手机游戏和同名大电影。它们推出的时间都是在节目档期结束前后,错失人气最旺的时机。有“粉丝”玩家曾评论“制作方简直太沉得住气了”。

  “利用收视率拉动广告收益,是目前国内电视节目获得收益的主要思路。”一位资深电视制作人表示,国内电视节目衍生品市场化开发尚不成熟。

  技术不是问题,关键是观念需要更新。“综艺节目衍生产品的开发,最重要的是要让观众有代入感。”一位电商人士告诉记者。在这方面,国外的电视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如有部美剧曾尝试开发一款APP和播出内容即时呼应,“软件可以通过识别剧中人的语音,告诉观众其衣着搭配,并导入相应的购物平台。而电视剧也会根据观众对角色衣着的不同反应,改变剧中人的服饰。该剧至今已经成功运作120件植入商品”。

  本报记者 张祯希 王磊

【编辑:宋宇晟】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