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烂片当道 观众爱买“槽点”?

2014年07月11日 15:26 来源:每日新报 参与互动(0)

  烂片当道 观众爱买“槽点”?

  有时票房与口碑是个悖论,人人都骂烂片脏了自己的眼睛,可又结伴而行,为艺术垃圾结伴买单。观众花钱宁愿买罪受,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眼下的电影市场却是一个稀松平常的存在。随便找一家影院,在门口看看人山人海的散场观众就明白了,没多少人愿意花百八十块来学习导演的拍摄技法、分析影片的内涵价值,那是电影学院毕业生才干的傻事。来影院找乐子才是影院的真正奥秘所在,望望遮不住的失望与鄙夷吧——“这片子我也能导”“我闭着眼睛都比那个面瘫演员演得好”“就这剧本,我小学没毕业就能写”……望着银幕背后跪着把钱赚了的导演和演员,观众被烂片烘托出的智商优越感油然而生,一个没留神,就把真金白银赏给了投资方,但我们心里都明白,那大银幕放的,绝对算不得电影。

  中国的电影市场微妙之处就在于,电影的票房与口碑并不直接成正比。不信看看每年国产电影票房前10强,在IMDB上的评分没几个能及格的。这也滋生了一些无良导演的神逻辑——票房说明一切,口碑无法抵制。当电影不再是艺术,而成为导演为观众量身定做吐槽点的商品,它的“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一部《富春山居图》开创了“负面营销”的奇葩创举,该片在宣传上反而“借势”各种“恶评”,打出了“欢乐吐槽”的概念,靠负面评价带动观影好奇。原来“烂”也可以成为票房炒作的理由,原来“烂”也可以高调宣传,原来“烂”也能达到导演登顶商业宝座的目标。一种无耻到底的娱乐精神洋溢在影院,票房和自尊成了只能舍一的抉择,只要观众一声令下,导演即刻就能装疯卖傻跳《小苹果》耍给你看。烂片能与观众如此“互动”,花几十元就可以骂一周,也算值了。

  说一部电影烂,其实是一种很粗暴的标准。什么样的电影才算烂,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似乎是个无解的难题。当所有电影都显得那么有烂片特质,观众只能像拣烂苹果一样随手拿一个,要知道观众并没有太多选择权,关键在于院线给你塞什么电影。只要《分手大师》《小时代》抢占了影院的排片表,留给你的只有二选一。在一堆烂片中,你只能让自己不在烂片中沉默,就在烂片中爆发。在这种的电影环境中成长的中国观众,想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准只能是痴人说梦。

  134亿元票房,2014年仅过了一半,观众和片方就合力为国产电影市场贡献了这样一个漂亮的数据,同时也合力孕育了一个低口碑高票房的怪胎“哥斯拉”。当电影的艺术特质完全让渡给商品属性,它自身所肩负的为大众提供思考方式、启迪智慧的作用便荡然无存。而一旦电影的艺术水准、文化内涵以及观众的观影习惯、文化诉求被“绑架”,电影创作也必将走向畸形。看看新片的投资计划吧:年初《爸爸去哪儿》的成功,让很多圈外人看到了光影艺术成为商业项目的可能,引得游轮公司、淘宝、杂技团都来投资电影,试图分一杯羹,全然忘了电影《中国好声音》300万元票房的惨败。

  跳得多高,就会摔得多狠;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但愿这不是危言耸听。新报记者 于穆铭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