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列席政协会议的华侨华人代表热议中华文化传承

2012年03月07日 10: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会上,对2011年政协工作做出的总结中提到:“海外侨胞自觉发挥在深化中外交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做出贡献。”3月4日,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委员分界别针对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小组讨论。在北京会议中心一楼海外列席人员会议室中,来自25个国家的40位华侨华人代表踊跃发言。

  珍视“一生一次”的发言机会

  据了解,出席本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华侨华人代表是历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总体呈现出区域覆盖面宽、专业领域广的特点。除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海外侨胞外,名单列表上还出现了土耳其、博茨瓦纳、捷克、爱尔兰等国家的侨胞代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更是涵盖了金融、工商、教育、文化、媒体等。

  与其他政协委员不同,每年参加政协会议的侨胞代表并不是固定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参会侨胞们对这个难得的机会分外珍惜,有侨胞在发言时更是用“一生一次”来形容此次参会的荣幸。原欧洲时报社长、法兰西骑士勋章获得者杨咏桔情绪十分激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年仅4岁的她和北海托儿所首届学员代表一起为毛主席献上了鲜花。时隔63年,她作为海外华侨代表再次来到政协会议,能够为祖国建设建言献策让她兴奋不已。

  为了保证让每位参会人员都得到发言机会,主持会议的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不得不将每人的发言时间限制在两分钟以内。与会者结合侨胞身份各抒己见,就政协制度、侨务工作等相关话题进行了讨论。其中,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注新生代侨胞的文化传承

  会议中,新生代侨胞中华文化的传承问题受到关注。菲华商联总会理事长、菲律宾纺织工业联合总会副董事长庄前进在发言中表示,侨务工作应该加强对海外侨胞、归侨侨眷、新生代华侨华人的交往,鼓励海外侨胞积极传承和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海外侨胞发展到第二代、第三代,孩子们同我们的思想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差别,我们从骨子里将自己视为中国人,而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侨胞后代都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视为菲律宾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让中华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这方面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很多参会侨胞在发言时表示,在中外文化交流工作中,海外侨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侨胞既熟悉驻在国,又了解祖籍国,拥有审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独特视角,应该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美国福建公所主席、美国佳美集团总裁李华说,在国外,一些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遭到某些国家的“抢夺”,而以传统节日为中心的文化元素恰恰是中华文化最具吸引力的一部分。为此,福建公所尝试在美国一些地区以元宵节为切入点,向美国民众以及新生代华侨华人介绍中华文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寻找恰当而高效的传播方法

  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长梁燕城博士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华文化现在还没有学会用西方的语言讲我们的东西,还停留在自说自话的阶段。很多活动仍然只是在海外华侨华人的圈子里拥有一定的影响力,而没能进入外国的主流文化圈。”梁燕城认为,媒体宣传对提升文化影响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可以看到一些中国媒体用驻在国语言或英语对中华文化进行宣传,但这些宣传仍然太过表面,没有挖掘到中华文化深层次的东西。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时候,应该将深层次的精神提炼出来,让外国人了解到中华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内涵。同时,中国也应该对西方文化、媒体、社会进行充分调研,从而针对不同国家制定适当的文化传播计划和策略。

  在谈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时,杨咏桔对记者说:“每一个海外的华侨华人都是中华文化的弘扬者,他们以各种方式、各种办法,甚至自己出资参与文化传播,非常不容易。希望国家能够整合资源,有整体的规划和步骤,如果你唱‘越剧’、我唱‘昆曲’、他唱‘京剧’,这台戏就永远唱不起来。其次,要充分利用海外侨胞及留学生资源,以‘侨’为桥。因为他们对驻在国有着最直接的了解,深谙让中华文化为驻在国民众理解和接受的最有效方法。最后,应该加大现当代文化走出去的力度,让国际社会看到现代中国的文化魅力。”(本报记者 宋佳烜)

【编辑:杨凯淇】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