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福建南安籍港胞陈章津:带动更多人做慈善

2012年04月13日 14: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南安4月13日电 题:南安籍港胞陈章津:带动更多人做慈善

                  作者 黄荣周

  10日,陈章津(仁铭)香港家族助学基金会在福建南安洪濑镇隆重成立,总额120万元人民币。这是该镇首个以个人名义命名、也是数额最大的助学基金会。日前,趁清明时节陈章津老先生返乡之际,笔者来到洪濑,见到了这位已88岁高龄的热心企业家,了解到慈善背后的故事。

  “我的家乡观念比较浓厚”

  陈章津,又名陈仁铭,上世纪20年代出生于南安洪濑镇洪北街,青年时代曾参加抗日战争,现任香港南安公会顾问、香港新侨中学校友会名誉会长。“1951年,我去了香港,1952年,跑去印尼,半年后又辗转回到香港,从事侨汇工作。我还记得那时是在南洋商业银行,编号165。”说起年青时候的经历,陈章津记忆犹新。

  为了谋生,陈章津背井离乡、白手起家,靠自己多年的刻苦打拼于1955年在香港创办了达华行经营进出口业务,以经营大陆产品出口南洋各地为主,吸收侨汇回国为辅。

  常年在外的陈章津并没有忘记家乡,而是时刻心系桑梓。在香港的几十年里,他积极参加有关家乡的社团活动,借此加强与家乡的交流、联系。

  “1984年,泉州华侨大厦落成典礼,我受邀参加。”这是陈章津自年少去香港后首次回大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彼时的陈章津虽已年过花甲,说着一口流利的粤语,却依然没有忘记那亲切的乡音。此后,随着香港和大陆地区关系的发展,陈章津回乡的次数也渐渐多了起来。

  1982年至1984年先后汇款回来给侄儿陈俩宜在后车路(现为洪新路75号)买地盖《慈晖楼》。1994年,老家丰州铺顶村筹建祖庙,陈章津带头捐赠了10万,从此开始了他的慈善之行。

  彼时的10万并不是一笔小数目,甚至相当于现在的100万,而当时的陈章津经济并不十分富裕。不抽烟不喝酒的他,省吃俭用,不但把5个子女培养得很有出息,也非常用心地在做慈善。“我的家乡观念比较浓厚,有能力的时候就想多为家乡做点什么。”朴实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缘由。

  为了让没有依靠的老人老有所靠、老有所养,1996年他捐资10万元创办了洪濑镇敬老福利基金会,给老人们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港湾。陈章津不但说到做到,而且办事效率还很高。此后,又捐资洪濑侨联、洪濑卫生院、市侨办等,至基金会成立,累计捐资180万元,并荣获泉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金牌两枚。

  子承父愿 造福桑梓

  在交谈中,笔者了解到,陈章津生有2男3女,长子陈贻进为香港大学硕士,次子陈贻前(竞新)为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硕士,长女陈瑞玉为澳洲南威尼斯大学药物管理学硕士,次女陈瑞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现就职于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三女陈瑞珊精通英语、日语、法语,现在香港工作。

  “儿女成才让我觉得教育很重要,为了让更多贫困的孩子通过接受教育而成为有用之才,所以成立了这个基金会。去年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致电民革洪濑支部主委、《洪濑镇志》主编、我的忘年交文友黄荣周咨询相关事宜。”陈章津说。

  在香港出生的儿女对家乡的概念已经模糊,然而自小在陈章津爱乡之情熏陶下的他们,不但理解父亲的做法,还非常支持。太太周舜琪年少开始已会当义工,参加社团活动义务工作。因而对他的做法也表示理解和支持。“孩子们很懂事,知道我要做这个基金会都很支持,要不然我一个老人家哪里有那么多钱?此次基金会能顺利成立,离不开他们的帮助,是他们帮助我完成了心愿,还有家乡这些人的支持,没有大家的齐心协力,也难以完成。筹备了大半年,现在终于建立了,很开心。”

  据悉,陈章津(仁铭)香港家族助学基金会旨在扶持、资助洪濑籍考入本一批(重点大学)、成绩优良、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就读。除赞助洪濑的大学新生外,对于考入公立大学本一批、户籍为丰州镇铺顶村的大学新生,也将适当给予照顾。尤其是单亲家庭或丧失双亲的孤儿、低保户、“二女户”家庭、侨眷户、重大病灾户等将会优先考虑。每年最多资助的基金总额为人民币8万元;若年度资助基金有结余,则累积至下年度的资助基金总额。随着社会发展,当今后不需要助学金资助时,该基金将用于扶助孤苦无依无靠的老年人。

  无论是捐资还是成立基金会,都是对家乡关怀的表现,而所有的这些都只是为了带动下一代、带动洪濑镇以及其他乡镇的乡贤们为家乡多做贡献。不求回报的陈章津,从来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只是实实在在地将慈善进行到底。(完)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