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青岛侨乡:在渤海湾聆听侨的故事

2012年05月02日 10: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探访青岛侨乡:在渤海湾聆听侨的故事
    图为老年才艺社的成员正在制作手工艺品,她们将彩色的珠子串成精美的相框、惟妙惟肖的12生肖动物、漂亮的牡丹插花、舞动的芭比娃娃等。中新社记者 张浩 摄

  中新社青岛5月2日电 题:探访青岛侨乡:在渤海湾聆听侨的故事

  中新社记者 万淑艳 杨凯淇

  合唱团、乐队、才艺社、棋牌室、健身房……这不是星级酒店的康体中心,而是青岛金门路街道仙游路社区办事处,一个被归侨侨眷称作“家”的地方。

  日前,中新社记者随国务院侨办“走基层 侨乡行”采访团走进了该社区。在这里,记者看见一幅逼真的成龙剪纸画像,一个十几岁的智障男孩高兴地说:“这是我剪的!”原来,为了照料归侨侨眷中的智障儿童,仙游路社区开办了一个特殊的才艺班,请老师专门给他们培训剪纸才艺。

  不仅如此,社区还经常举办各种健康讲座,举办京剧、交谊舞、书法、绘画等培训班和文艺演出,还定期到归侨侨眷家中走访。在这里,关于侨的故事还有很多。

  归侨圆四十年寻亲梦

  “我女儿说,一定要把姥姥的经历写成书。”55岁的刘善荣告诉记者,她的母亲曹桂英年幼时便随家人“闯关东”去了东北,6岁时到朝鲜,一直到18岁才回到青岛。“母亲曾经为金日成大学种菜,后来和我父亲刘维聚在长辈撮合下结婚,一直到1953年他们才回到中国,那时我哥哥已经3岁了。”

  刘善荣说,“朝鲜战争爆发后,外面飞机大炮‘轰轰’的响,我父母就躲在防空洞里求生。”后来,解放军到了朝鲜,“好多人不认识路,我爸爸出去给他们带路。”由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了功,刘善荣的父母1953年从朝鲜归国,被安置到了青岛,侨务部门还为他们安排了工作。

  当时,刘善荣的姑姑并没有一起回国,从此便失去了联系,而这一别就是四十年。

  说起与失散多年的姑姑团聚,刘善荣眼里泛起泪花。“1993年,我第一次见到了姑姑。那天,全家人都聚齐了,姑姑哭成了泪人,在场所有人都特别激动。”刘善荣说,“有首歌叫《妹妹找哥泪花流》,用来形容那个场景再恰当不过。”

  刘善荣告诉记者,“失散的这40年里,我姑姑定居在东北,她曾经来过青岛三次,都没有找到我们。后来,她联系到了青岛的侨务部门,在他们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一家人终于团圆了。”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除了老一代归侨侨眷,青岛市金门路街道还生活着1300余名新华侨华人及其眷属。66岁的姜瑞芳老人现在是仙游路社区才艺社的成员,她的儿子一家几年前移民美国。去年老伴儿不幸因病去世,对她的打击十分大。得知此情况,社区居委会便极力邀请她加入才艺社。

  采访当天,社区老人们正开心地制作手工艺品,她们将彩色的珠子串成精美的相框、惟妙惟肖的12生肖动物、漂亮的牡丹插花、舞动的芭比娃娃等,艺社里琳琅满目摆满了各种手工艺品。

  一年来,姜瑞芳老人渐渐走出了失去老伴的悲痛和阴影,过上了开心幸福的晚年生活。远在美国的儿子曾多次提及要给她办理移民,而她表示,“虽然孩子们都在国外,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现在我不缺钱花,社区对我照顾得也很好,每天和姐妹们一起学习才艺,有说有笑,生活得很快乐,我很知足”。

  现在,姜瑞芳老人每天早晨都会和社区同伴们一起打太极拳,每周至少要去三次才艺社。儿子、儿媳和孙女经常会给她打电话,寄来生活费,邀请她到美国旅游,“以后等孩子们有时间了,我会报个旅游团把美国转个遍”,姜瑞芳老人说。(完)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