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称华侨类博物馆建馆后应注重“养馆”

2012年12月17日 12: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电 (娄晓)“社会对华侨华人群体的认识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是国内各地不断新建华侨类博物馆的重要原因。”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黄纪凯17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建馆之后如能合理“养馆”,华侨类博物馆将突显其特殊的社会价值,对华侨华人在海外的长期生存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近年来,中国内地多个城市陆续新建华侨类博物馆、纪念馆,据媒体最新报道,福建“漳州侨史馆”即将动工兴建,计划投资2300万元人民币,已开始面向海内外募集华人华侨史料。

  黄纪凯指出,目前国内在建及已经开馆的华侨类博物馆达15家以上,多分布在中国南方的传统侨乡,以地域划分特点比较明显,反映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其海外乡亲与祖(籍)国的联系。

  “建馆容易‘养馆’难是华侨类博物馆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建好场馆后,怎样让博物馆更好更长久地发展下去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黄纪凯认为,不同于国内其他题材的博物馆“先有文物后建馆”,华侨类博物馆除了建馆外,还需要将相当一部分人力、财力用于征集展品。

  “华侨文物分布在众多海内外华侨华人手中,尽管侨胞多有积极性,却仍然有许多人无法知晓建馆信息,亦不清楚自己拥有的文物是否属于华侨历史文物。”黄纪凯认为,增加宣传力度、努力落实各方面征集线索是解决此类困难的唯一方法。

  在华侨华人研究专家、中国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庄国土看来,展馆恢弘而访者寥寥是各华侨类博物馆的普遍状况。对比其他专题文博机构,华侨类博物馆图片多而实物少,宣传功能强而研究和审美功能不足,离以实物展示的博物馆本质尚有距离。

  “华侨类博物馆要避免展品、解说和整体构思单薄,需要有关侨史专家的深度主题策划。”庄国土建议,华侨华人在地域性、全球性、族群性、文化性乃至先进性方面都有特色,具有特别的文博价值和审美情趣,因此华侨类博物馆应当加强审美性、知识性,增强实物展示与主题策划,全面展示华侨华人特质。(完)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