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印尼老归侨半个世纪前归国 扎根新疆献身教育

2013年04月19日 11: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乌鲁木齐4月19日电(梁日明) 在位于乌鲁木齐市的新疆侨联教育基地——粤新百年边疆民族情展室里,介绍了众多深深挚爱着祖国、扎根祖国西部边陲无私奉献的粤籍归国华侨优秀代表,其中有一位从印度尼西亚归国,1970年起投身于乌鲁木齐的教育事业,在讲台上已辛勤耕耘了37个春秋,被收入《中国侨界模范人物名典》,《暨南大学百年人物》,他就是中国侨联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第四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获得者钟英帆。

  钟英帆老人祖籍广东南海,1943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虽然身处异乡,但少儿时期受到的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书本中,认识了自己的祖国,了解了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壮丽雄伟的河山,丰富而奇妙的汉语言文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华侨想念祖国、渴望祖国强盛、成为国家的主人,钟英帆盼望着有朝一日回到自己的祖国。

  1960年9月8日,17岁的钟英帆在父母的支持下,告别了亲人,登上了回国的接侨船——“俄罗斯号”客轮。9月16日船到湛江港后,他进入南宁、昆明华侨补习学校学习,1962年参加高考,被暨南大学中文系录取。回忆回国初期的学习生活,钟英帆动情地说:“回国,是我青春的起点,华侨补习学校和暨大,是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当时补校学习环境和生活都比较艰苦,但是与来自各地的华侨青少年在一起,有学校老师的关怀,有胸怀鸿鹄之志,也就不觉得苦了,觉得回到祖国的感觉真好。‘侨校是恩深的摇篮,德重的金桥’。在暨大,我永远不会忘记陶铸校长作的《理想情操和精神生活》的报告,它构筑了理想之桥。暨大‘忠信笃敬’校训是100年来暨大人在奋斗中凝炼而成的以此行走天下的人生理想和生命准则、价值判断,注入我的血脉之中。”

  1968年9月,钟英帆学校分配工作,全年级新疆有5个名额,这是最遥远神秘的地方。当时钟英帆说:是祖国把我们这些华侨迎接回来,是学校的奖学金、助学金帮助我完成了学业,把我培养成有文化的人,而且给自己安排了工作,如今自己已经是‘国家的人’了,就应该用学到的知识回报祖国,于是他找负责分配的系领导说:“我愿去新疆工作。”1968年9月20日,25岁的钟英帆和大学同级的戴玉明、全运杰、高峰踏上西去的列车。7天7夜,满眼的翠绿逐渐被茫茫的戈壁、荒秃的大山所取代,1968年9月28日凌晨5点,汽笛长鸣,列车伴随着优美的新疆音乐徐徐驶进乌鲁木齐火车站。从车窗遥望远处隐隐的群山,一种万里戍边、男儿报国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他这个海外游子心头涌起一种新鲜而浪漫的诗情,于是他在笔记本扉页上写下了“许身边疆负艰辛,敢将碧血染阳春,今举鹏程千里翼,万里归舟报国荫”诗句。

  到乌鲁木齐旅社一个星期后,他接到到乌鲁木齐县报到的通知,县里把他与北京师范大学陈丽妮和同班同学戴玉明一起分到南山永丰公社公胜二队劳动锻炼。记得那年乌鲁木齐风雪来得早,他们顶着凛冽的北风,坐上生产队长戴万孝赶来的马车,连人和行李拉到生产队,队里临时找了两间空房,将他们安顿了下来。刚到生产队可就苦了,首先新疆零下38度的严寒他们就受不了,那么多的杂粮和缺少蔬菜食之不得下咽,夏天喝的“涝坝水”,冬天喝的是从山谷凿回来过冬用的冰砖融化的水,一块冰砖,加热化水仅够每人每天一脸盆水,包括三餐和饮用。

  1969年开春了,他开始和农民一齐下地,学做各种农活。修渠既是重体力劳动,又是技巧活,眼看一把平头铁锨在当地农民手中上下左右挥动,就如雕刻大师手中的刻刀在创作艺术品,不一会他们就把7~8米梯形断面的水渠修好了,底面,侧面平整如镜。而他手中的铁掀就是不听使唤,半天过去了,一段水渠还修不好,急得头上直冒汗;生产队拉运籽种,马车只能拉到地头,麻袋卸在水渠边上,几十公斤左右重的麻袋还要扛到播种机上倒入种籽箱,才算完成任务。扛这么重的麻袋,对当时瘦骨嶙峋,体重只有56公斤的钟英帆来说可是一个挑战。那时,钟英帆在队里发挥自己所长,积极参与队里的文化活动,如给农民读报,写信,办墙报搞宣传。

  1970年劳动锻炼结束,钟英帆分配到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当老师,在四中的30多年的岁月里,他先后担任数届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务处副主任等,在每个岗位上,钟英帆不但深受学生、同事、领导的喜爱和赞赏,还先后在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和经验总结,所写论文多次在各级评比获一等奖。

  如今,70岁的钟英帆早已退休,与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