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侨眷黄伟光谈父亲:人生经历是最宝贵精神财富

2014年05月28日 16: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郑州5月28日电 (王秋兰)侨眷黄伟光的父亲是一位印尼老归侨,也是郑州市近200名老归侨中故事较多的一个典型代表。“老爷子人生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留给我们以及后代子孙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任何财富都无法比拟的。”提起92岁的父亲,黄伟光坦言说。

  黄伟光的父亲名叫黄锡奎,14岁那年到印尼麻厘巴板经商。当过学徒,做过木匠,捐建华侨学校、做公益事业,发起成立华侨青年学习社……一封封发黄的信封、一张张尺寸大小不同的黑白照片等都一一记录着黄伟光的父亲不平凡的一生。

  笔者曾经多次对黄锡奎进行采访报道,首次来到黄锡奎家中采访时,为了证实其经历的真实性,黄伟光打开桌子上一本厚厚的留言册,每一张泛黄的纸张中都附有他父亲在印尼时一些朋友的黑白照片,照片的一侧还写满了祝福语。黄伟光介绍,像这样的留言册,仅他见到过的就有三本。

  谈话间,黄伟光又从其父亲的卧室取来了华侨青年学习社成立时的章程及其他一些资料的复印件。在其中一本厚厚的相册里,不仅记录着黄锡奎在印尼时的一些生活状况,而且还有一些华侨青年学习社成员的合影。在一旁的黄锡奎,还不时的向笔者介绍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等。

  近日,笔者再次来到黄锡奎家中。在聊天之余,黄伟光看着一旁年已九旬的父亲,他说:“在我的心中,我父亲就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这一辈子也很不容易。在国外经商赚到一部分钱后,捐建华侨学校、做公益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满怀热情的回到祖国,加入到建设新中国的大潮中,他能在当时那种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能够坚持下来已经是一个奇迹。”

  黄伟光介绍,从国外回来不久后,他父亲就被分配到了河南省木器厂,也许是在国外的时间太久,起初,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语言,如何让自己更好的去适应这样的环境,让他父亲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就这样,在这样陌生的一个环境里,没有亲人的陪伴和照顾,独自一个人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后直到结识我母亲,这才算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与此同时,所承担的责任也更加沉重了。”

  “他们当初选择出国也许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在国外生活的那些日子里,无论贫穷还是富裕,人们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国籍,始终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新中国成立后,励志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添砖加瓦,无论国家给他们安排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他们都会任劳任怨的去做。也许,这些都是老归侨们的一个共性。”黄伟光说。

  “同样,父亲的这种义无反顾建设新中国的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兄妹几个人的一生。”

  当谈到在印尼当学徒时,黄伟光感慨其父亲的生活不易和心酸;当谈到经商生活有所好转时,他为之捏了一把汗……用黄伟光的话来讲,每次在家中与其父亲闲聊的时候,每次都能听到不同的故事。早期的那些来往的信件,黄伟光也曾经大致浏览过。“很难让人理解,他们在信中很少提到家务事,大多提及到的是在文学创作、对待生活态度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想给父亲出一本书,让人们去了解像他那样的老归侨。但是由于我文化水平有限,总是感觉力不从心,所以这件事情就一再被搁浅。或者是把他现在所讲的这些事情都用录音笔录下来,趁老爷子现在还清醒的时候,去好好整理一下,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后代来讲,都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完)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