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姚景源建议按家庭征税 财政部专家称条件不成熟

2012年06月19日 11:28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昨天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去年9月起上调到3500元,但3500元定得比较低,应该提到5000元。他说,在我国以家庭为单位征税是可行的。

  年轻人在负担着高房价的同时,还要应对越来越庞大的赡养老人的开支,生活非常不容易,因此凡是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就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在"稳增长"方面,现在大家更多注意力放在货币政策上,议论更多的是什么时候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什么时候降息。姚景源认为,在"稳增长"过程中,财政政策能够发挥很大作用,比如结构性减税。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孙钢来评论:

  姚景源提出中国也可以推行按家庭征税的理由是,很多纳税人在缴纳个税的同时赡养了家里的老人,帮助解决了养老这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孙钢:姚景源的第一个观点就是说在国外确实有家庭申报或者家庭征税,但是它只是一种方式,在国外每个人可以选择家庭征税或个人征税。据我了解,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的还是以个人申报为主,而不是以家庭申报为主。

  但是姚景源也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年轻人在缴纳个税的同时也赡养了家里的老人。对于在我们国家适不适合开展以家庭为单位来征税,孙钢认为这需要分情况来看待。

  孙钢: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我们国家现在实行家庭征税,条件还不成熟,为什么不成熟?国外实行家庭征税是有两个条件,首先他们实行的个税是一种综合税制,就是要把所有的收入综合在一起,然后再申报。而我们现在国家实行的是分类税制,就是工资是工资,劳务是劳务,稿费是稿费,利息都是利息,都是分开计费的。其次就是国外是要求申报,就是每个人要向税务局申报所有的收入,而我们现在主要采取的是单位的代扣代缴制度,没有广泛的采取个人申报制度。

  所以我们现在要实行家庭征税存在着很多的难点,就是说如何让家庭来如实的申报,如何能够把家庭的收入汇总在一起,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我们的税收制度进行改革、更新,在这个改革之前,我个人觉得是做不到的。

  另外,对于提出的年轻人赡养老人,现在80岁以下的老人,60岁-80岁这个年龄段的应该都有养老金收入了,现在年轻人赡养的更主要的是赡养的是孩子,而不是老人。在国外,是按不同的人口来设计不同的扣除标准。

  姚景源提出的另外一个建议是年轻人赡养老人就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一方面非常有诱惑力,另一方面也提倡一种敬老爱老的风气。

  孙钢:各国在确定赡养的时候,无法判断每个人给了老人多少钱,或者这方面的开支多大,所以只是按人口规定,每个人抵扣多少,最后得出一个总收入,减去总扣除,最后剩下的叫应纳税所得额,再对照适用的税率来看应该交多少税。

  但现在也有一种现象,年轻人赡养老人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结果有一部分年轻人一边啃老,老人一边做着保姆、看着孩子、做着家务,一边还在做证明儿女在赡养我,要减扣个人所得税。

  姚景源说"稳增长",现在大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货币政策上,更多关注的是什么时候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什么时候降息。但在"稳增长"中,财政政策能够发挥很大作用,比如结构性减税。在稳增长的基调下,结构性的减税应该怎么减?孙刚作出点评。

  孙钢:目前的结构性减税受益群体基本上是以企业为主。个人从这种结构性减税上还没有能直接得到什么实惠,比如现在上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那么企业可能交的税是少了,但是他们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有没有降低?如果价格没有降低,那么消费者是得不到实惠的,只是企业利润增加了。因此如果实行结构性减税,有些减税的措施恐怕力度偏小一些,适应的范围偏窄一些。另外,虽然是针对的企业,但是对个人来说,光从减税还是不够的,应该说怎么样增加收入,只要他的收入能增加,包括货币收入能够增加,现有的税制下总收入水平也会提高的。

  一种观点说,减税相对增加收入,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交税的,减税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任何好处或者实惠,因此如果提高收入、增加工资的话,那么应该说针对全体的老百姓,这个受惠面比减税的面大得多。

【编辑:何敏】

>相关新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