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不捐款”不仅是一种自由选择

2012年08月02日 10:07 来源:太原晚报 参与互动(0)

  近日,深圳市绿色基金会发起近20年来首次义捐活动,称获捐资金将用于城市景观林带建设。对义捐网友支持者寥寥,网友称“作为纳税人,我已经纳税了。”该活动目前未收到捐款。(《晶报》8月1日)

  深圳绿基会的募捐碰了一鼻子灰,显然不能归咎于深圳人不大方。事实上,深圳有注册人数超过35万的义工、每年超300万人次的义工服务、人均捐赠全国第一等扎实的慈善成绩。只是,为什么诸多民众选择了决绝的姿态呢?

  面对无捐款的现实,绿基会赶紧撇清了两个传言:一是此次义捐与“韦森特”毁树无关,二是发起义捐也并非政府“差钱”。但不幸的是,这样的回应显然没有切中民意的肯綮:一方面,7月31日《人民日报》消息说,日前台风“韦森特”来袭,造成深圳市11.5万棵树受损,其中歪斜、断枝等不同程度受损的树木有8万余棵,倒伏2.8万棵,与一河之隔的香港仅千余棵树木倒伏形成了反差。另一方面,绿基会在不久前的新闻发布会上确实曾坦言,说今年政府财政原本计划投入的5.7亿城市绿化经费,由于无法全部到位,部分经费需要社会筹集解决。

  这就带来两个实质性的追问:一者,城市绿化是财政的职能责任,绿基会给出的信号是“用于城市景观林带建设等绿化项目”,于是就难免网友有“我已经纳税了”的说法回应;二者,募捐虽与“韦森特”无关,但公众更关心的是,如果捐出去的钱在下一场“韦森特”里打水漂,这样的募捐又有多大的价值?

  遗憾的是,对于网络上几乎一边倒拒绝捐款的声音,地方城管局却认为,“这很正常,市民有权利选择参与或不参与义捐。”理论上说,不捐款当然也是一种权利,但如果集体不捐款呢?有爱心的群体集体选择了拒绝募捐,这能被仅仅解读为一种情绪上的自由?与其说这是一种不合作,不如说这是以不合作的方式参与了城市绿化的公共监督。

  这样的拒绝无关抵制情绪、也无关市民素养,恰恰相反,它彰显的是对公共政策的理性精神,是穷究真相、厘清权责的公民精神。公益组织规范化固然是获得善款的制度原因,而如何与权力作为分清疆域,防止公信危机累及民间慈善的质地,这可能是更加绕不开的另一个命题。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编辑:李金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