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拉晚儿不是夜经济 北京晚间消费冷热不均

2012年08月02日 15:08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北京要成为“世界城市”,夜晚经济的发展丰富是重要一环。每到夏季,一些商家在政府部门的鼓励下推迟打烊、大力促销,希望进一步刺激晚间消费。但记者调查发现,有时候商家“拉晚儿”却做了无用功,消费者用脚投票,形成了晚经济“冷热不均”的格局。

  有专家认为,发展夜经济应该更多从“细胞业态”着手,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商家也应该从自身综合条件考虑,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晚经济”发展之道。

  傍着社区晚经济有销量

  记者调查发现,亲近居民社区的餐厅、便利店和连锁超市、家电卖场等等,“夜经济”发展得十分迅速;不少商家的消费“晚高峰”推迟或者延长了。

  “天气热吃饭晚,我们这种挨着小区开的店特明显。”庆丰包子铺月坛北街店的贺经理告诉记者:“平时晚上都是五六点钟顾客特别多,现在天热了,到了七八点钟还在大量上人,消费高峰延长了一个多小时。”贺经理说,夏天晚餐时段的销售额也至少高出一成。

  “下午6点来一大拨顾客,晚上8点到9点还有个销售小高峰。”在京客隆便利店工作的赵女士告诉记者,店里的“强档促销”会特别偏重晚间时段。

  而北京苏宁则表示,目前近百家门店中有超过50%以上闭店时间在晚9点之后,这类门店多数分布在大型社区,例如刘家窑店、广外店等。举例来说,夏季是空调销售高峰,其中来自“夜市”的订单超过三成;因此对于一些晚间客流量大的店,卖场还会采取调派人手、延迟打烊的方式满足顾客需求。

  大商场热度不均

  相比之下,大商场的夜晚经济显得“热度不均”。有些商场客流如织,到了打烊时间也不能闭店;也有商家晚间顾客寥寥,勉强“撑”到打烊时间。

  “入夏以来晚间销售增长特别快,一些专柜和品牌增长超过50%,每每到了闭店时间还有顾客在试穿挑选。”位于崇文门的新世界百货交通便利,附近商圈成熟,社区居民购买力强,再加上商场本身货源丰富,商品价格跨度大,成了京城“夜经济”最火的商家之一。

  但位于东四环,以中高档品牌为主的百盛购物中心就显得冷清许多。商场平日晚上9点半闭店,几乎是这条街上最晚的。但销售人员说,因为交通不便,晚8点之后就没多少顾客了。记者看到,在商场一层鞋区闲逛的几位女士手里还拿着大扇子和茶水杯;“喜欢哪件您可以试试!”销售员的热情招呼却令她们有点尴尬,赶忙摆摆手:“不用不用,我就是来遛个弯儿,商场里凉快。”

  孙小姐住在宣武门庄胜崇光百货边上,她告诉记者,中午就餐时段是商场最热闹的时候,因为周围写字楼里工作的人们都来吃饭,晚上人就少多了。孙小姐觉得,这主要是因为附近的居民们在商场里很难买到需要的商品。“衣服标价四五位数,这店开到几点我也买不起呀。”

  “贴心”比拉晚儿更重要

  “晚上倒是有地儿去了,可是这服务也得像样啊。”昨天晚上,市民顾先生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吃夜宵,大家却“吃”得不是滋味。“不到9点半餐厅服务员就来催着结账。刚到10点,店里还有一半客人呢,他们就开始扫地擦桌子,还关掉了一半灯,空调也关了,热得人浑身出汗。这不是赶客人走吗?”

  家住双井的吴小姐说,她白天上班,只能晚上去超市买东西,结账时总要排长队。“明明是12个结账台,冬天晚上没人时候开两个,夏天人多时也开两个,买袋牛奶我也要排20分钟。”对于这样的牢骚话,超市也很无奈:“我们已经尽量协调安排员工轮值了,但也要考虑节能环保、人员成本和员工下班回家的安全问题呀。”

  在采访中有不少人表示,希望商家在发展夜晚经济,销售赚钱的同时,在服务细节上也能更“贴心”。

  点评

  发展夜晚经济不能一刀切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顾问,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看来,北京的“夜晚经济”缺少“像细胞一样灵活”的社区项目。

  “夜晚经济这个词提出来好几年了,什么业态发展得最好?我们看到,快餐厅有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如7-11等通宵营业的,提供错峰消费服务,最受消费者欢迎。”李志起认为,一些大型购物中心、高档商场并不一定适合大规模发展夜晚经济,要从交通、客流等方面综合考虑:“如果经营成本太高,或是不符合目标客户的消费习惯,倒不如别做无用功。”

  李志起认为,北京的“夜晚经济”发展应该围绕社区进行,项目也要以晚间消费的需求特点为导向。“例如‘吃喝玩乐’的各种服务,包括健身、阅读和美容美发等,最好让人们离家不远就能享受到,而不是一味强调大商圈的规模效应。”

  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则也认为,发展夜晚经济,要尊重商家和消费者的双向选择,“如果仅是简单地鼓励延长经营时间,解决不了问题。” 本报记者 窦媛媛

【编辑:李金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