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制造”增长潜力渐降 须补短板迎全球洗牌

2012年09月05日 16: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资料图。  

  中新社北京9月5日电 题:“中国制造”增长潜力渐降 须补短板迎“全球洗牌”

  中新社记者 周锐

  虽然已经从美国手中接过全球产出第一的桂冠,但伴随着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的显现,中国制造业增长潜力的下行已成大势所趋。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社科智讯经济学家程恩富等专家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美国欲借“第三次工业革命”重构全球产业分工之际,中国不能再以比较优势为唯一的外贸发展方针,而应通过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全面提振科技创新,以实现从“世界加工厂”到“世界工厂”的转变。

  “中国制造”的崛起是过去10年间世界产业版图重构的标志性事件。200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出中所占比例为7%,但到2010年,这一数据已经升至19.8%,首度超过美国。在德勤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关于制造业竞争力的评比中,中国也高居榜首。

  据社科院相关资料,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其中粗钢、电解铝、水泥、精炼铜、船舶、计算机、空调、冰箱等产品产量都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然而,近几年来,外需不振内需不旺的市场状况,让这些总量上的“骄傲”逐渐成为过剩的“负担”。中国工信部5日发布报告称,2012年上半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6亿吨,水泥产能过剩超过3亿吨。在传统行业之外,多晶硅、风电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过剩的倾向。

  为此,报告将2012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调低至10%左右,并表示制造业潜在增长率的下行已经是大势所趋。

  相比于自身增长潜力的下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更大挑战。为迅速走出危机阴霾,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次工业革命”近年来成为西方各国力推事项。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专家张茉楠表示,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美国正试图借以“智能制造+低碳能源”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工业革命的契机,引领全球产业分工重新布局。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也指出,在独一无二的垄断技术溢价和较低的制度、能源、资金等成本的支撑下,高端制造业回归美囯可能成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如何继续保持崛起势头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最重要的还是创新”,程恩富表示,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经济建设的八条措施之首就是自主创新,这一点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应该继续得到强调,因为中华民族要复兴,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复兴。

  在程恩富看来,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首先需要调整。他强调,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目的就是更多的盈利,因此,指望通过单纯的“引进来”实现技术升级,只会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的“开放式技术爬行主义”。他强调,中国提升技术的关键在于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创新的基础源自资金的投入。官方最近公布的一次科技经费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76%,这一数字不仅低于2.2%的“十二五”目标,较“十一五”期间未能完成的2.0%的任务亦有一定差距。

  创新的保障则在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剑平表示,如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可能发生企业逆淘汰现象,让真心搞技术创新的企业离开,留下一堆没有创新能力的山寨公司和垄断企业。

  不过,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持续下行,各地对“创新”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此前结束的地方党代会上,北京、上海等十余个省份将“创新驱动”作为未来5年工作最首要的目标。

  但范剑平提醒,从近来地方版“4万亿”中可以看出,许多官员仍未能摆脱路径依赖。他强调,放松银根只是止痛药,少量用一点可以,别指望它能治好病。从政府到企业只有真正将创新型国家战略当回事,在技术创新上下真功夫,中国经济才有望迎来实质性复苏。(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