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三问退休“双轨制”专家:养老金并轨是必然趋势(2)

2012年10月30日 08:48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怎样避免养老金差距过大? 两个“三步走”

  王延中指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改革是未来必然趋势。养老金制度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相适应,体现公平正义、缩小差距,避免两极分化,所以,要形成一个全国统一、城乡统筹的、全国替代率水平差不多的基础养老金平台,这是当务之急。

  王延中说,全国统一的基础养老金,要占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30%以上,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公民,缴税或者参保,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就可以领取。个人账户要继续保留和完善,随着积累时间的延长,来源于个人账户积累的养老金数量应当不断扩大。如果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总体替代率达到在职职工收入的60%—70%,制度可以基本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这是各类劳动者都要参加的基础平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也要参加这个平台。当然,如果要获取更高水平的养老金,国家还可以激励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按行业或地区建立职业年金。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表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的同时,对与机关事业单位具有相同身份与工资水准企业退休老年人,给予相应的补偿。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尽快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责任分担机制,让其工作人员也像企业职工一样承担缴费义务,同时实行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一样的“统账结合”的财务机制。

  第二步,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进行结构分解,将现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分解成“基本养老保险金”与“职业年金”,其中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相同,“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对应。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接近。

  第三步,放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与工资增长挂钩的机制,代之以与“企业职工养老金计发办法”一样的机制。至此,彻底消除导致两者之间差距的因素,制度“并轨”也就水到渠成。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副司长张浩指出,发展企业年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其收益率总的来说不错,和一年利率、通胀率相比,可以看到企业年金这几年的收益率是好于一年利率的。把企业年金和债券基金、股票基金进行分析对比,这几年其收益也好于债券基金,2011年的数据来看,企业年金的收益率是-0.78%,债券基金的收益率是-1.95%,股票基金是-23.66%。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养老保险是管几代人的长远制度安排,又涉及复杂的历史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精心搞好全面、稳定、深思熟虑的顶层设计。否则,仓促上阵,难免朝令夕改,可能造成新的历史遗留问题。顶层设计做好了,既让不同群体都能接受,又助于公平。不同制度间的衔接也很重要,比如新农保和职工养老的衔接,企业养老、事业养老的衔接,测算精准才能保证公平。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文化教研部胡颖廉博士认为,在当前我国特定的发展阶段,社会政策的原则应当是“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医药卫生体制如此、养老金体制改革同样如此。不妨借鉴工资改革中“限高、稳中、托低”的做法,渐进而有序地推进改革。

  首先是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对各类人员的养老金一视同仁,这是根本性的源头治理,也是“限高”的主要措施。只有当所有人都置于同一个规则下,才能讨论公平的可能性,否则连“游戏规则”都不一样,公平无从谈起?

  其次是“稳中”,具体是一般的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一群体在人数上是退休人员的主体,要争取不断扩大这一群体,并稳步提高其养老金额度。就像社会学中所讲的中产阶级一样,当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数量越大时,社会秩序就越稳定。社会政策同样需要一个庞大的中间群体,才能稳定。

  最后是继续提高国有破产转制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这一群体在当年下岗时就是失利阶层,不能让他们承受第二次改革的代价,所以叫“托低”。这需要国家的公共财政有倾向性地投入,也是目前可以大力做的。一定要让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理解,提高养老金并不单纯是“花钱”的事,因为当退休人员整体收入水平提高时,消费能力也提高了,可以拉动一部分内需。

  胡颖廉说,改革是对利益的调整,在改革的“深水期”,已不可能做到帕累托最优,所以必然有人利益受损,有人反对。因此需要用渐进而不是激进的做法,否则会阻力重重;要用顶层设计有序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而不能小修小补。  记者 杨文彦

【编辑:李金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