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淘”中的乐与忧:需克服门槛 模式有风险

2012年12月01日 16:52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洋装虽然穿在身

  ——“海淘”中的乐与忧

  11月美国感恩节期间,美国商家开启了一年中最大力度的促销,在电商领域也不例外。新兴购物模式“海淘”在国内的逐渐升温,带热了这些海外商品在国内的销售。

  运用互联网检索海外商品信息,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由海外购物网站通过国际快递发货,或是由转运公司代收货物再转寄回国,“海淘”模式将这些价格不菲的国际知名品牌服饰带到了中国消费者身边。但想把“洋装穿在身”并不是一件轻松事,尽管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海淘仍需要克服语言、支付等既定门槛,同时也存在种种的陷阱与风险。

  大家都在“淘”些什么

  “海淘族”,就是指一群喜欢在海外购物网站上购买商品的人群,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消费者加入“海淘族”行列,奶粉、母婴用品、玩具、服装、化妆品,甚至电子产品等都成了他们海淘的主要对象。

  在北京某外企上班的白领李女士告诉记者:“今年感恩节打折期间,我一共买了10样东西,如果在国内,差不多要13000元,通过海淘我只花了5200多元。”看来,价钱便宜是李女士青睐海淘方式的重要原因。

  天津的王女士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对食品安全问题尤为担心。“国内的一些婴幼儿食品安全事件总让我心有余悸,所以宝宝的奶粉和母婴用品等我都是从海外购物网站上淘来的。”王女士说,以前也尝试过用淘宝的海外代购,但总是不够放心,索性自己动手去海外网站直接购买。

  许多年轻人还通过海外网站订购品牌包、服饰等物品,这些东西在国内价格很贵,但通过海淘,加上邮费和关税之后,也要比国内专柜便宜,因此海淘队伍不断在壮大。

  国内“海淘族”的井喷增长让不少海外供应商开始注重中国市场。记者了解到,不少海外著名购物网站开始设置中文版的网页,直邮中国的服务也越来越普遍,还有不少网站针对中国客户推出了运费优惠。

  “海淘”购物需要克服门槛

  海淘购物并不像国内电商购物网站那么方便,购物之前,还需要克服语言、国际双币信用卡支付等门槛。

  欧美等海外购物网站大多是全英文界面,因此对于消费者的外文水平要求较高。此外,各国的海关政策、税收政策和物流规则都各有不同。在支付方面,海淘还需要用户拥有一张国际双币信用卡用于支付。

  正因受到这些无形门槛的限制,国内“海淘族”人群大多集中在20至30岁的年轻白领。一位海淘人士小刘表示,面对这些复杂的流程,其实耐心是关键,有些人并没有很好的英语基础,但因为受价格的吸引,他们一边开着网络翻译软件,一边在网站上研究自己需要的商品。

  如今,国内电商似乎也看到了海淘市场的潜力,开始纷纷布局海淘。今年11月20日,腾讯旗下支付平台公司——财付通与美国运通达成战略合作,宣布“财付通美国运通国际账号”正式上线。国内用户开通该账号后,国内消费者可直接在美国亚马逊、美国梅西百货等近百家境外商户进行购物,并可以实现人民币结算,支付流程同境内支付一样。

  模式有风险“海淘”需谨慎

  提供选择的同时,海淘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海淘的商品一般都要漂洋过海,经过一段时间的长途跋涉之后才能到达消费者身边,其国际配送周期较长,从下单到收货有时要3周到一个月。

  有专家指出,由于目前海淘商品在运输过程中,通常都要通过海外的物流公司进行配送。目前,相关部门对于转运公司行业的运营管理仍处在初级阶段,有些转运公司在出现资金等其他问题后,便会不顾已积压的货物直接关门走人;由于配送周期很长,转运公司在配送过程中还会出现配送地址错误等问题导致包裹丢失。一旦这样的情况发生,投诉无门的普遍现象会让消费者变得相对被动。此外,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想要退换货物也不是一件易事,一些海外网站甚至还专门在国际服务中规定不允许退换货。

  尽管相比于国内专柜购物,海淘的价格显得更加诱人,购入的商品假货概率相比海外代购模式也较低,但其售后服务状况却令人担忧,目前国内大部分专柜都不接受在海外市场销售的货物售后服务。据北京三里屯苹果电子产品直营店维修人员介绍,他们目前不接受国际版电子产品的维修,通常他们判断货品的销售地是根据该产品自带的序列号,这是维修的唯一凭证,如果一旦输入序列号后,发现该货物是在海外市场购得,是不能享受国内市场售后服务的。(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