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析人士称提振消费不必过多纠结于“消费率”

2012年12月25日 08:05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扩大内需的目标确立以后,确实需要民众积极投入消费活动来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但是,民众的消费从总体上说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不应该受制于某种目标。

  中国经济在持续了30多年的高增长以后,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的艰巨挑战,这个挑战就在于既往的以扩大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而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这个目标早已成为共识,并且在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得到确认。

  但将经济增长的抓手从扩大投资转移到扩大内需,却困难重重。简单地说,扩大投资的推动力在于政府,政府可以运用其行政资源来保证投资的扩张,但是,扩大内需的推动力却并不在政府手里,而是在民众手里。民众的消费是一种自觉行为,政府很难调动行政手段来号令民众投入消费,这构成了扩大内需的一个瓶颈。因此,如何提高民众的消费欲望,利用他们的力量来满足扩大内需的要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各方人士也为此在献计献策。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昨日(12月24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抓住促进经济发展转变的新机遇》,其中提到,从1981年到1985年的“六五”时期,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曾达到51.8%,但“十二五”时期,居民消费率即使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45%,仍然低于“六五”时期。因此他希望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力求尽快使居民消费率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其实,今天的消费率低于“六五”时期是有客观原因的,“六五”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企业职工由于收入菲薄,其收入基本上只能全部投入到即期消费之中,很少有财富的积累。由于消费市场完全由政府统一调度,民众的消费只能处于相当低水平的状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原本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一些居民生活必需品,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这无疑将使居民消费结构出现很大变化。举个例子来说,随着住房的改革,原来由企业无偿或廉价提供给职工的住房必须由职工自行解决。住房的开支对于民众来说,自然将占去大头,他们将不得不压缩其他方面的生活开支,从而导致消费率的走低。

  显而易见,昔日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高消费率与今日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低消费率,已经缺乏可比性。如果无视这个客观事实,只是在提高消费率上做文章,那么,结局很可能是数据好看而效用不彰。例如,提高生活必需品价格自然会迅速提升“消费率”,然而这样的“消费率”能证明内需扩大吗?

  扩大内需的目标确立以后,确实需要民众积极投入消费活动来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但是,民众的消费从总体上说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不应该受制于某种目标。从目前来看,影响民众消费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导致占消费者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收入无法满足消费需求;二是由于社会保障的不足,使民众难以将即期收入全部投入消费活动,他们不得不将一部分收入投入储蓄,即使为此承受负利率也必须忍受。因此,要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改革收入分配结构和建设好社会保障体制,让民众能够有条件投入消费活动。

  □周俊生(财经评论人)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