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运动品牌库存调查:李宁等上市公司加快清货

2013年01月28日 10:33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2012年的最后一天,位于成都春熙路商圈的李宁旗舰店,一场让导购小张(化名)都觉得“从来没有打过这么低折扣”的特卖会,吸引了不少市民抢购。小张自己也抢了一双鞋。

  昨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以顾客的身份进店。聊着聊着,小张伸出脚,“你看,这就是那天买的,几十块,便宜死了。”说完,还感叹“真可惜,你没赶上那次特卖”。

  这样的一次特卖,销掉了库里不少的存货,记者去的那天,不少导购员都在说:“我们店里的存货不高,你看,我们很多新款都卖断货了,想进货都没有了呢!”

  记者随后又走访了春熙路多家国产体育运动品牌专卖店,得到的结论都是“库存不高,运转正常”,难道曾经困扰着多家品牌的库存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曾经媒体爆出来的“库存货能销售三年”、“国产体育运动品牌正遭遇寒冬”的现象,难道也只是误传?

  零售终端

  库存高疯狂打折?

  成都门店员工称:“高库存是乱说”

  春熙路上,安踏、耐克、匹克、李宁、361°……耳熟能详的品牌店每两个之间相隔不到50米。经常逛街的成都市民李小姐,对这些店面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某个季节推出的新款,而是从未停止的打折促销活动。“每家体育品牌都在打折,旧款3-4折,新款也最低能打到6折,太夸张了。”

  记者查询去年的新闻发现,“关店、裁员、寒冬、瓶颈”成为行业里的关键词。2012年上半年,李宁、安踏、361°、特步、匹克和动向6家国内运动品牌的总库存达37.21亿元。

  然而,不少体育品牌专卖店的员工,对高库存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感受。“我们正价店里库存一般都不多,如果某件货物卖不出去,就直接拉到折扣店或者工厂店去卖了。”某品牌门店一位丁姓员工说,正价店里基本上不会出现货品积压太多的情况。

  华西都市报记者随后到了劲浪商城各品牌打折专区。“媒体在乱说,我们店里的库存不高,只要价格够低,怎么都销得出去。”安踏一位销售员说,最近生意还不错。

  隔壁的李宁折扣店,一位年轻小伙子告诉记者,“店里库存量不高,以前确实有十多二十几款鞋子卖不出去,但上个月已经运回公司,办超级特卖会,都销完了。”

  四川总代理:“去年加盟商都没信心”

  然而,作为特步四川总代理,四川同步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道俊,却对高库存毫不避讳。

  “一线员工只管自己的店,不知道整体的库存情况。去年可以说我们没有挣到钱,甚至还有亏损。”罗道俊直言,进价5折,卖3折,各大品牌都在大量抛货,特步也办了很多次特卖会。“去年加盟商都没信心,我们调整政策,又安抚情绪,才让加盟商没有退出。”

  在他看来,生意有赚有赔,2009年,2010年,受北京奥运会风潮影响,体育品牌生意非常好做。

  然而,随着消费者回归理性,大量库存积压成为不争的事实。

  “库存的问题其实从2010年8月就有所显现,这几年来大家都在转型,品牌也进入重新洗牌阶段。”罗道俊说,就像开车,技术不好的很有可能翻车,不过技术好的却可以实现超车。在超车过程中,李宁从行业老大的位置上跌了下来,安踏、特步等迎头赶上。

  不过,罗道俊如今又重新充满了信心。“虽然库存目前还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但今年1月的销售数据,同比有所增长。”他笑着说,去年虽然没有赚钱,但通过打折让利消费者,扩大了知名度,这对特步来说,也不是一件坏事。

  罗道俊表示,体育品牌虽然正在经历痛苦涅槃,但未来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他透露,今年特步四川将出台一系列“救市”动作,让加盟商更有信心。

  业内某品牌经销商也对记者分析,四川市场的新格局已在2012年年底初具雏形,从销量来看,安踏、特步是第一梯队,接下来是361°、贵人鸟等。

  对于前不久李宁推出的渠道复兴计划,他认为需要“花时间和代价去重塑,周期可能会比较长。”

  企业行动

  运动品牌展开自救

  在各种压力之下,各大体育品牌早已展开自救。李宁启动高达18亿的渠道复兴计划,据湖南一位代理商透露,李宁公司将以3折的价格回购经销商手中的存货(本报曾报道),此外李宁公司还推出了Li-Ning Adventure(李宁探索)率先进均户外用品市场;361°推出子品牌“尚”,意欲打造高端市场体育产品,开拓运动时尚领域;鸿星尔克大力推广的羽绒夹克中融入了时装的元素,开始改变风格,并抢滩童装市场、女性市场……

  专家说法

  走差异化之路才是最有效自救之道

  在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看来,国产体育运动品牌需要突破后奥运时代的困境。“奥运透支了人们对于体育的热情。”

  他认为,运动品牌需要有精神和文化内涵,本土品牌要想突围,就需要与时尚、艺术等元素结合,创造符合时代消费者的文化符号。

  批发环节

  广州批发订单降一半

  商家称“能稳住老客户就不错”

  广州,是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国内服装行业的温度。作为服装行业的一部分,运动品牌在广州批发市场上,是否也是同样遭遇寒冬?而微博上曾疯传的“体育品牌高库存,衣服鞋子按斤称”又是否真实呢?

  华西都市报记者前往广州一探究竟,并未见到“论斤称”的场景,知名体育品牌也不走这里的批发渠道,但不知名体育品牌批发的生意也不好做。

  在广州火车站附近的白马服装批发市场,一家名叫“彪马”的店铺,是市场里为数不多的几个运动服装批发店之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年女店主告诉记者,相比2011年,去年订单量下滑了一半,“能留住熟客就不错了。”最近前来订货的客户不多,她说,自己做该品牌十多年,近两年的市场明显不如往年。

  距白马服装批发市场不到一千米的环市西路202号,是美博运动城,这一带唯一的运动服饰批发商城。在三楼经营一家批发店的余德平和往常一样,早上9点多打开店门,泡上一杯茶,和对面店铺的老板开始聊天。“没有单子已很多天了。”

  “从2011年底开始,生意就不好了。”潮汕人余德平自美博运动城开业之初,就在这里租下一个店铺,起初以为这里整合了运动服装批发资源,一定会有大商机,做毛衣批发生意的他,因此进入到运动服装生意行当中。

  尽管努力向老客户推荐自己的运动棉服,但余德平并不奢望他们给自己带来生意,“能稳住老客户就不错了。”直到中午12点,美博运动城的楼上,一层楼近20家店,只有4分之一开门了,提起生意,老板纷纷表示不愿多谈。产地调查

  运动品牌大本营泉州体育鞋服厂家库存压力仍未彻底改善

  成都的品牌代理商,广州的不知名牌子批发商们,都切身感受到了体育运动鞋服市场的“寒冬”。

  而作为国产体育运动鞋服厂家最集中的地方,福建泉州、晋江,云集着李宁、安踏、特步、361°、匹克、鸿星尔克、乔丹、阿迪王、益源、“乔丹”、“科比”、“姚明”、“易建联”等知名和不知名的厂家。在这个仍未远去的“寒冬”季节,福建情况又如何?

  上市公司加快清货

  要知道这些厂家情况如何,查看其在港交所的公告,是最直接的方式。而李宁、安踏、特步、361°、匹克等上市公司公告都显示,截至去年年底,部分品牌库存仍处于较高水平,部分则趋于稳定,并未有彻底改善。

  2012年12月17日,李宁发布了预计2012年业绩大幅亏损的公告,这是其2004年6月上市8年以来的首次预计大幅亏损。公告称,过度扩张导致经销商库存增加,对零售店铺的店效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并导致现金流和财务状况持续恶化。

  361°则在今年1月18日宣布,截至去年12月31日,公司净利润与2011年度相比将可能下滑40%,业绩放缓的主要原因在于2012年秋、冬季订货会产品有所削减。

  361°解释,由于渠道压力过大,分销商开始要求削减近两个订货会上已下单而未生产的部分订单,以加快清理零售层面的存货。同时,由于行业库存及零售折扣仍持续在高压力水平,利润下降明显,使行业去年的表现在激烈竞争下持续受累。

  而特步和安踏也于去年11月发公告称,过去一年里,集团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持零售渠道的竞争力,零售存货水平趋于稳定,但处理未来订单时将采取保守和审慎的态度,两家都表示2013年第二季度的订货会订单金额(按批发价值计算)同比跌约15%-20%。

  而匹克的这个订单金额数据则同比下降20%-30%。

  “集团鼓励分销商以谨慎的态度订货,借此减少出现订货过量的机会,目前本集团正在优化订货模式,并预期于未来补单的比重将会提高。”匹克公告称。

  厂家放慢生产速度

  除了上市公司以外,其他厂家如今又是何种状况?

  对此,福建省鞋业行业协会一位李姓副秘书长,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称,“就协会多方调研来看,目前福建多家体育鞋服工厂都没有停工,只是放慢了生产的速度,眼下正是销售旺季,库存是否已经减少了,还得再等一段时间才能明朗,不过我还是对此很乐观的。”

  她透露,虽然很多大品牌都有库存之困,不过部分外贸厂家实际上是零库存。面对目前体育类鞋服市场不理想的局面,大家都在想办法,探讨出路。

  她表示,库存高是一部分原因,而一线国际品牌的降价潮,也让国内品牌雪上加霜。

  “其实我们的国产品牌,加工工艺水平和国际品牌是一样的,因为很多国际品牌其实都是中国制造。”李副秘书长说,还是希望消费者能够多多支持国产品牌。

  在她看来,去年以来,各厂家也在通过各种手段减少成本,销掉库存。同时,部分厂家也开始采用机械化手段,减少劳动力成本,加快技术改造。“我们也在助推新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希望能让更多厂家减少原材料成本。”李副秘书长说。

  华西都市报记者陈黎侯婷婷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