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丰收烦恼"影响种粮积极性 须大力推进粮食市场化

2013年01月28日 12:5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事件】眼看着要过年了,各地群众都在欢欢喜喜置办年货。但在黑龙江省产粮区的不少玉米种植户却在发愁,因为他们今年收上来的玉米还没有卖出去。眼看着丰收的玉米被埋在雪地里,他们既伤心又着急。

  中国之声观察员王健:黑龙江省产粮区的不少玉米种植户发愁,因为他们今年收上来的玉米还没有卖出去的事情。眼看着丰收的玉米被埋在雪地里,他们既伤心又着急。

  为什么今年玉米没人收,原因很简单,连续几年的丰收,让玉米价格下滑。当市场价过低的时候,收购粮食的粮贩、收粮点都不能从玉米丰收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自然就没人收了。

  这又是丰收的烦恼。2000年两会,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愉快的负担”。黑龙江省依安县的一位村支部书记直言不讳。“原来说粮食不够吃,政府让多种粮,现在粮食多了,国家又不能保证全部收购,还说让农民自己去找市场,农民上哪儿去找市场?”朱镕基说,这是愉快的负担。随后,朱镕基谈到了粮食过剩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面对阶段性问题,要从市场中寻找出路。

  的确,这是个阶段性的问题,问题再度出现说明我们市场化还需要大力推进。“没电话,找不到收粮的贩子”,这不得不说是大问题。

  我国实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难点有两个:第一,政府依靠国有粮食经营部门与9亿农民打交道,如果砍掉了这个制度渠道,农村的政治经济问题、社会管理问题如何解决。第二,缺乏市场化的主体——私人粮商,这是因为经营粮食投资大,回报期长,风险高,使流通体系中的私人粮商难以成熟。

  粮食市场化非常难,但再难也要推进!黑龙江的例子告诉我们,收粮主体太单一,不仅不利于价格竞争,让农民得益,而且连粮食都卖不出去,这不得不说是大问题。培育粮食收购市场主体,敞开粮食收购市场,让农民面向市场种粮,这是大势所趋!

【编辑:何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