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铁路5100矿泉水之谜三问:"寄生"垄断水有多深?

2013年02月06日 16:3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一直以来云山雾罩的动车特供“西藏冰川5100矿泉水”,如今再起波澜。近日,广东律师庞琨将铁道部起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理由为后者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的职责,拒绝公开“西藏冰川5100矿泉水”在车站内发放的依据。

  “免费”发水的成本如何核算?

  动车特供的5100矿泉水,一直被旅客所质疑。去年年末,认证为某影视公司董事长的深圳网友“邓康延”发布微博称,5100矿泉水高价打入火车票内,却不在车上分送,只是遮遮掩掩在候车室角落凭票自领,10个乘客中仅一二人领取。

  这一微博迅速引发热议。庞琨由此向铁道部申请信息公开,要求公布动车火车票的定价依据和票价组成。今年年初,庞琨收到铁道部的回复,其中表示广深铁路动车票价构成中不包含5100矿泉水价格。

  动车票内不含矿泉水价格,意味着旅客拿到的都是“免费”水。然而,喝这种“免费”水不但不让人心安,反而引来更多的疑虑。

  首先,铁路系统在经营上并不宽裕。今年前三季度,铁道部的税后利润为亏损85亿元。在财力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免费”发水匪夷所思。虽然铁路有公益性,但这种公益性应该集中体现在运输服务,而不是发放矿泉水这种附加服务。

  其次,5100矿泉水价格不菲。据记者在网络超市查询的信息,330毫升装5100矿泉水的售价普遍在5元之上。经营这种矿泉水的西藏5100公司,目前已在香港上市。从2008年到2011年,这家公司的收入从1.19亿元飙升至6.33亿元,而铁道部所属的中铁快运公司,一直是5100矿泉水的主要客户。

  庞琨认为,即使矿泉水不打入票价,也涉及车站资源占用和相关费用拨出等问题。如果这构成了铁路的成本,最终还是由公众买单。

  事实上,铁路成本的具体账目,一直以来难为外人知晓。铁路在解释亏损时,总爱强调成本上升而票价不动。但铁路成本里到底有多少像5100这样的“水分”,要打一个大问号。

  左右逢源的政企何时分开?

  在发给铁道部的申请中,庞琨还问到一个问题,“如果动车票内不含5100矿泉水价格,那么这种水为何要在各大车站内免费发放?”

  铁道部回复说,“这种信息不属于政府信息”,不予公开。

  这并非第一次公民起诉铁道部信息不公开。去年下半年,北京律师董正伟申请公开12306网站招标建设的全部信息。铁道部表示,相关招标信息已在指定网站上公告,对12306的总造价等信息避而不答。董正伟提出行政复议,但被驳回。

  从庞琨所获的答复中可看出,在涉及一些民众关切的信息时,铁道部如果不想回复,理由往往是“不属于政府信息”。但在某些本该交由企业博弈的问题上,铁道部却不惜动用非市场之手。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铁路是少数迄今政企难分的行业之一。这种体制对铁路发展有制约,比如经营体系的僵化,不能充分按市场需求决定车次和票价。但不可否认的是,铁路也尝到了“左右逢源”的甜头:某些时候以企业之名保护“机密”,某些时候又以政府之名行使公权。

  铁道部部长盛光祖表示,今年要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等方向,深化铁路改革。对于铁路的政企分开,公众拭目以待。

  “寄生”垄断的水究竟有多深?

  在特供矿泉水的问题上,公众不满在于,铁道部澄而不清。最大的获益者,显然是西藏5100这家香港上市公司。

  不可否认,利用动车这种新兴交通工具,来销售冰川矿泉水这种高端产品,不失为一种好的商业创意。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通过这种渠道来接触目标客户群,这给铁路的市场化改革带来契机。

  令人疑问的是,高端矿泉水的牌子不少,为何是西藏5100在动车上独占鳌头?西藏5100的财报显示,上市之初中铁快运采购案额一度占公司收入的80%以上,2011年仍超过60%。换言之,西藏5100能够快速崛起,得益于对铁路系统的寄生之利。

  西藏5100为何能得到铁路的扶持,这其中的水有多深,外人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寄生无益于广大旅客的根本利益。

  备受争议的12306,问世后虽几经改进,但仍被网友嘲讽为“大学教务系统的水平”。12306承建方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2011年是上市公司太极股份的第一大客户。而太极股份的前五大供应商中,又有中铁信金快、中铁信两家铁路系公司。如此“内部循环”,是12306建站质量广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未来,铁路系统深化改革,势必要消除形形色色的寄生现象。否则,成本不清,又难避利益输送之嫌,只能令有意进入的社会资本望而却步。(记者何欣荣、叶健)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