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如何应对人口红利拐点? 专家称不必恐慌

2013年02月23日 21:4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指出,2012年末,我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比重继续攀升。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此前曾表示,这是相当长时期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人口和劳动力的供给波动变化是长期的,预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至少在2030年以前,会稳步、逐步有所减少。

  “劳动力人口的下降,会加剧老龄化的速度,可以说是人口转型的一个拐点,意味着我国的人口红利将进入逐渐收缩的态势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表示,经历了持续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人口增长的速度放缓,老龄化速度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就是人口红利。如今人口红利迎来了拐点,而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还很长,今后的经济社会要继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该怎么应对这种变化?

  张翼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为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随着人口红利的变化,就需要调整相应的政策和策略,变劳动密集型为技术创新型。因此,“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任务就非常突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条件发生了变化。今后更加要通过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在一些企业面对招工难,已经采取了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以及加强科技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应对之策,正在走出一条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路。

  国家和企业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正在增强。统计公报指出,我国2012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7%,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不仅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现实的影响,而且对社会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国家对养老等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也必须加强。”张翼说,原来我国基本是依靠家庭养老,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基本上覆盖全国,但对农民的保障力度还不大,因此在人口红利尚能维持的时期,必须把养老等社会保障事业做大做强。

  国家正在加大社会保障事业的制度建设和财政投入力度。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的基础上,“十二五”末将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下一步将进一步提高报销比例,逐步解决大病报销问题,并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攻坚。

  对于人口红利拐点的到来,在做好应对工作的同时,也不必过于紧张。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从来都是渐进的。相对于2012年末93727万人劳动力总量而言,全年减少的345万劳动力占比是很低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预测,中国未来十年每年劳动力资源都能稳定在9亿人左右,这已经是相当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宝库了。

  “对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不必恐慌,也不能视而不见,要积极应对,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走上依靠自主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新路。”王军说。新华网北京2月23日电(刘铮 王茜)

【编辑:卢岩】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