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关店潮"侵袭国内运动品牌 差异化发展迫在眉睫

2013年03月01日 19:06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运动品牌的“关店潮”从去年夏季,一直延续至今,整整大半年,李宁、匹克等国内六大运动品牌,共关店3000多家;如今这股“关店潮”越来越猛,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蛇年春节之后,甚至还传染给了国际运动品牌彪马,整个世界运动品牌中,除了阿迪、耐克,其余的一片哀嚎。

  关店虽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但为了生存,降低运营费用,运动品牌不得不断臂求生,这多少也算是面对危机的合理应对之策,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说,这属于“开源节流”中的“节流”。至于如何开源,运动品牌当下也没有过多的选择,“去库存”首当其冲,六大品牌,仓库里的总库存加起来足够围绕地球一圈,总价值37亿,你说压力大不大?

  当下的尴尬局面,其实都是在还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六大运动品牌轮番上演开店的军备竞赛,从一线城市铺到了四线城市,店越来越多,也越靠越紧:相信不少消费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在自己的家乡城市中,冷不丁的总是有那么一条“运动街”,挤满了六大品牌:它们卖着款式相似的衣服,毫无差别的球鞋,从门店装饰到LOGO广告语设计,“你抄我,我抄你”斗到最后,大家再一同经历了一场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再到关店大吉的悲惨结局,“大跃进”换来的结果总是苦涩的。

  运动品牌可以说是“自食其果”,但打败他们的,除了“产能过剩,恶性竞争”,还有一个客观因素无法忽视。那就是消费者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大变化:运动鞋服最大的消费人群是15-25岁的年轻人,而运动品牌在过去十年能够高速增长与“80后”的人口高峰不无关系,但随着时间推移,现在的主力消费人群“90后”人数与“80后”相比变少,消费人群大幅下滑,运动品牌的风光不再。

 

  体育品牌的出路在哪里?只能差异化发展。六家运动品牌再在一条街上,抱团开店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李宁的尝试是做户外品牌。据说,李宁这两天已经去德国慕尼黑的参加一场户外品牌展,与之同行的还有阿迪等公司。李宁的新选择,或许是一次不错的尝试。毕竟,相比日落西山的传统运动品牌市场,市场规模接近110亿的户外运动市场,年增速超过40%,绝对算得上是一片蓝海。李宁将以何种方式开辟这片高利润、高科技、高投入的市场,有待我们观察。

  相比李宁做户外,而361度、安踏、特步等公司则瞄准了童装。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但是前景广阔。其实,361度早在两年前就开始涉足童装,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去年的年报中,唯一赚钱的业务竟然就是童装。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数年,新生人口数量将会增加,自然也将增加中国婴幼儿对童装的需求,这对正处于困境中的运动品牌来说或许是一个新的转型方向。

  毫无疑问,2013年对于整个国内运动品牌来说,“去库存”依旧是主题,这是生死问题,而主题之外的差异化发展,则是出路问题,因为这决定着各家公司各自反弹的高度。(经济之声评论员雷佳烨)

【编辑:潘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