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哈尔滨全力促春耕 将水旱田作物抢播在丰产期

2013年06月09日 14:45 来源:东北网 参与互动(0)

    5月20日,玉米播种全部结束。

  5月31日,水稻插秧全部结束。

  至此,今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全面完成。

  2013年春耕,哈市面对有气象记录以来降水量最大、气温回暖最慢的春涝低温灾害,各级党委政府全力促春耕,充分发挥“大水利、大机械、大科技、大合作”现代农业作用,将水旱田作物全部抢播在丰产期。

   2012年秋,哈市仅用一个月时间,使超半数耕地实现秋整地,为2013年春耕战役奠定制胜之局

  2012年秋,连绵的阴雨天气给哈市秋收、秋整地、秋建设等“三秋”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9-10月份,降雨量达到129.9毫米,比上年同期多193.8%。秋雨大、土壤黏,秋整地势必难度大。面对历史罕见秋涝局面,哈尔滨市全面打响“春潮秋闹”攻坚战,完成秋整地数量及质量目标不动摇。

  10月中旬,哈市调动所有大中型农机具,歇人不歇机,一边抢抓秋收,一边秋整地。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林铎对秋收和秋整地工作高度重视。10月20日,林铎到阿城区、尚志市、延寿县等地一线指挥,强调要千方百计加快秋收进度,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克服农田积水等不利因素,尽快掀起秋翻秋整地高潮,为明年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为克服作物倒伏和田间积水给“三秋”工作带来的困难,大型农机合作社聘请专家,对部分农机具进行改造,使之成了可以应对各种地况条件的“变形金刚”。

  呼兰区金山农机合作社通过改造“收割台”,加装链条、“绞龙”,将倒伏农作物“扶正”再收割,不但收获进度加快,而且基本没有出现“掉棒”现象。同时,针对大田泥泞、机车“打滑”的问题,他们采取大拖拉机牵引,基本实现了秋收、秋整地一条龙作业。

  对农业生产而言,哈尔滨的秋天极为短暂和宝贵,从“十一”开始大面积收获,到11月1日迎来初霜冻,“三秋”工作有效期仅一个月。为加快秋整地进度,哈市106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近10万台(套)大中型农机,全部投入“三秋”作业。

  11月上中旬,当雪花飞舞之际,哈市秋整地工作全面告捷,全市完成整地1756.7万亩,其中深松整地725万亩,大垄双行整地52万亩,水田整地558万亩,1175万亩达到待播状态。

   2013年春,全市上下同心,及早行动,在春播后延10天情况下,玉米播种、水稻插秧告捷仅比往年后延3天

  连绵秋雨之后,整个冬季,哈市迎来19场降雪,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末,全市平均季总降水量比上年同期多287%。进入3月,两场大雪又不期而至,部分低洼地块积雪厚度超过半米。雪大低温,对土壤散墒极为不利,对春耕生产更是致命危害。

  今年的地怎么种?农业生产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百姓关心的事儿,也正是党和政府最重视的事儿。

  2013年春节长假之后,哈市第一个综合性大会就是农村工作会议,其中抗灾备春耕是主题。

  之后,市委常委会、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备春耕生产工作汇报。

  全国“两会”结束后,市政府首个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春耕生产。

  市政协组织委员到各县(市)进行调研,出谋划策助力春耕生产。

  3月8日,林铎深入依兰、通河两县对备春耕生产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先后走遍了全市12个区、县(市)。4月23日,再次来到宾县、依兰等地,检查指导春耕生产工作,顶着细雨、踩着泥泞,深入春耕生产最前线,了解春耕生产进展情况,并反复强调,要因地制宜加快春耕生产进度,适时调整种植结构,绝不撂荒一块地。

  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希斌到五常、双城等县(市)检查春耕生产工作,强调抓好春耕生产是各级政府当前最紧迫的工作,各县(市)一定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加大财政投入,购置必需的水利机械,抢排田间积水,为加快播种速度创造有利条件。

  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姜国文,副市长张万平带领市农委各部门奔波在各县(市)的田间地头,现场解决春耕生产遇到的各种问题。

  呼兰、巴彦、依兰等县积极抢排田间积水,五常、宾县等县(市)率先完成春整地,双城市第一个打响春种战役,方正县插上第一株水稻秧苗。备春耕生产期间,各县(市)主要领导全部坐镇第一线指挥。

  省市春耕现场会后,哈市全面掀起春耕生产高潮,在春播同比后延近10天的情况下,双城市玉米播种比上年提前一天全面告捷,全市玉米播种、水稻插秧仅比往年后延了3天时间。

  春耕掏在“腰窝”上,哈市全部粮食作物抢播在丰产期。

   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多年念好一本经,哈市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在春耕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

  全市农村农业工作,在全省和哈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

  哈市用全省1/7的耕地,生产出全省1/4的粮食。哈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数,来自于粮食生产及相关的养殖业。哈市产值超千亿元规模的食品工业,更是以粮食及牧业为第一车间。

  据市农委主任杨文月介绍,为保障农业生产,哈市持续多年进行以“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合作”等为代表的农业基础建设,始终如一扶持各类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哈市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在今年春耕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

  投入是解决农业基础薄弱问题的关键。近三年来,哈市市本级财政用于农业水利设施、“旱改水”、农业机械化、水稻智能育苗工厂等方面的投入累计达17亿多元。

  三年来,哈市扩稻工程累计投资48亿元,新建、扩建水库、提水泵站等水利设施,增加水田面积273万亩,在全国率先建成千万亩水稻生产基地。同时开展“节水增粮行动”,投资5.24亿元,增加旱田节水灌溉面积90.24万亩,极大增强农田的抗灾能力。

  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是农业提质增效的基础。近几年,哈市建设水稻智能育苗工厂82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水稻浸种催芽、育苗全覆盖。试验推广玉米大垄双行、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10大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项目67项。落实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115个,核心区达500万亩。

  近三年哈市农机投入达33亿元,全市大、中型拖拉机拥有32.4万台,农机总动力近千万千瓦,每百亩耕地拥有一台拖拉机。全市各类农业种植等合作社发展到4602个,入社社员近5万户。

  随着哈市对农业生产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哈市农业加快了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实现了“陆海空”三栖作战。灌溉有水库、提水泵站和机电井做支撑,整地、播种、收获有各种大型农机具,田间管理甚至用上了农用飞机。

  如今,哈尔滨市近3000万亩耕地一片新绿,各类农作物苗齐苗壮,苗情好于历史上任何一年,圆满夺取春耕生产战役的全面胜利,为全年粮食生产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