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的“血脉”中“奔流”

2013年06月09日 15:25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参与互动(0)

  5月22日,工信部、农业部、科技部在常州召开农业信息化经验交流会;5月26日,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召开,专家学者云集贵阳,研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6月6日,2013年世界农业展望大会在北京召开,我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是会议议题之一。短短半个月时间里,有关农业信息化的研讨接连不断,这背后是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状况。

  信息化已融入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

  “打磨岗灌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人力管理成本,提升了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去年11月份,记者在河南采访时,南阳市财政局副局长刘德安告诉记者。

  位于河南省内乡县的打磨岗灌区已初步建成自动化监控系统:主要包括气象监测系统,能监测到温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情况;墒情测报系统,能适时掌握农作物蓄水情况,便于适时灌溉;管网检测系统,能检测到灌区管网运行情况,适时掌握管道压力、瞬时流量和累计流量;灌溉控制系统,可实现远程操作。

  工程竣工后,带动了该县马山、余关、王店等乡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灌区群众大力发展了烟叶、辣椒等高效农作物,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灌区已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示范区6万余亩,带动发展规模养殖企业10余家、种植大户100多户。

  智能灌溉只是农业信息化一个小的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许世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成效显著,可以说,在基础设施建设、应用领域推广、改变农村管理方式等方面均有成效。信息化已融入农业现代化,表现在融入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中。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曾昭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业信息化实际上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举例来说,如在种植业的生产过程中,测土配方施肥已经比较普遍,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决策系统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结合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化肥农药使用以及产量等数据绘制电子地图,提供相关信息给施肥、灌溉等专家支持系统,可实现田间施肥、灌溉、喷药的自动化、智能化。”他说,“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大量应用,生产效率迅速提高,目前已形成了多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信息网络,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对接平台以及农产品加工市场信息预警服务体系。”

  破解农产品“卖难买贵”的有效手段

  以蔬菜为例,2012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超3亿亩,总产量突破7亿吨,人均占有量达500公斤,理论上,价格不应该剧烈波动。但经历过价格“过山车”的农民一到播种季节就犯难:今年该种什么、种多少才能赚钱?解决农民的这一心病,农业部门提供的信息是重要的决策依据,而这必须要有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支撑。

  许世卫告诉记者,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是指通过定期对农产品的生产、消费、库存、进出口、市场行情和生产成本等进行动态监测和深入分析,实施先兆预警,从而为政府部门、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决策参考服务。据他介绍,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包括“监测—分析—预警”三个步骤,即需要回答“数据从哪里来”、“市场会往哪里走”、“政策该往哪里调”三大核心问题。在监测阶段,需要制定信息采集规范与标准、建立信息采集点系统、应用信息采集装备手段、配置数据存储设施设备,积极开展信息采集工作;在分析阶段,更多地依靠模型、系统、计算机组件作为技术支撑,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走势作出准确判断和预测;在预警阶段,对农产品市场警情、警兆进行识别与影响测定,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的政策,促使市场价格回归正常。

  近年来,信息化在破解农产品“卖难买贵”困境、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曾昭海介绍,通过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系统、电子化交易平台、智能化产品质量监控系统等,实现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价格信息的发布、查询。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鲜活农产品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以及农业合作社与城市超市对接和订单农业,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曾昭海说,“通过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系统和追溯制度,实现对农产品从原料供应、加工、包装、销售等整个流通过程的全程追溯管理,能有效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专家表示,开展面向农民的信息化服务,可以使农民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有效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新闻镜头

  上网种地增产增收

  - 本报记者 李存才

  安徽省霍邱县长集镇小园村的邱贤军是1位种粮大户,经营着1000亩稻田。多年来,邱贤军一直靠雇人进行手工育秧,每亩育秧成本为260元到280元。去年以来,邱贤军依靠远程可视专家指挥系统,与远在省会合肥的天禾种业有限公司进行网络对接,由人工育秧改为机械育秧,每亩育秧成本降到200元至220元。

  据了解,天禾种业有限公司2011年在合肥滨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落户,并建立了远程可视专家指挥系统。该系统具有互动交流功能,可实施全天候专家咨询服务,可以远程咨询、一对一讲解,也可以多方专家同时会诊,还可以对农产品信息进行汇总统计与发布,为粮食收购和加工企业提供价格、品种、数量、质量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该系统投入运行以来,邱贤军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水稻专家建立联系,由专家即时解决水稻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依靠这个信息系统的帮助,1年多来,他和不少种粮农民得到了许多实惠。天禾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实对记者介绍说,种业发展要依托优良品种,必须构建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以解决在各种复杂土壤、气候、栽培、技术和管理条件下的增产问题。天禾种业有限公司还实施了种苗产业化发展战略,并归纳提炼出“四代一管”的全程代耕服务模式,即: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代田间管理。王实表示,通过1至2年的试运行,远程专家指挥系统希望达到解答农户技术咨询年10万人次,服务面积50万亩等目标。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