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审计政府债为经济摸底 新措施利于银行地产

2013年07月30日 11:05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家国际媒体关注到,中国国家审计署上周日发表一句话声明称,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并且,上周五命令已经下达,本周一开始审计工作,审计署将暂停所有项目开始培训。《华尔街日报》评论称,本届政府当前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摸清地方融资平台的家底。《金融时报》则解释说,中国政府试图计算出各级政府究竟欠了多少钱。

  中国股市周一收低,连续第四个交易日下跌,道琼斯通讯社分析认为,政府债务审计的消息触发市场担忧,短线沪指或弱势整理。上证综指周一开盘即失守2000点,全天收跌1.72%,报1976.31点。从盘面看,个股普跌,水泥、环保、金融股跌幅居前,汽车、有色、地产股疲软。不过,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目前股市受冲击现在主要是情绪上的负面反应,中长期而言,摸清地方性债务对银行和地产都是相对利好。

  《华尔街日报》称,这是本届政府第一次全面审计,可能历经两三个月。此前,中国最近一次发布全面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报告是在2011年,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债务总额为人民币10.7万亿元人民币。而另一份对36个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报告则显示其2012年未偿债务总额为人民币3.85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12.9%。英国《金融时报》称,相较此前两次进行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此次范围在省、市、县三级之外,增加了中央和乡镇。本次审计署“摸底”时间正值新一届政府经济政策和动向一一浮出水面之际。其网站文章分析认为,中央自查地方债务,有助于中央政府把握宏观经济调控力度;此外,中国经济转型必然伴随经济增速下滑,中国政府到底能承受多大经济放缓带来的压力,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北京大学-林肯土地研究中心主任满燕云教授对《环球时报》独家透露说,根据他们在2012年针对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做的调查,预计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各种信托与两年期债券的集中还款日期会从2013年7月开始“爆发”,并保持一年左右的“还款还息”的“压力状态”。该研究以这些债券的还款利息率以国家规定的“不到10%”为估算标准。此外,其数据仅仅以中国政府公开披露的正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主,不包括其他各种变相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份在今年年初就正式公布的报告还称,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江苏省的地方融资平台募集的资金最多,负债水平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最高。而一名接近中融信托的发行地方债业务的人士透露说,其业务线看好长三角地区,因为江苏企业与政府的实力和信誉在全国都是最好的。

  一名南京地区的银行高层人士对《环球时报》表示,有的地方银行对于一些地方政府平台发行的债券早就按照“不良资产”来处理,以控制银行自身风险。

  而一名接近江苏省政府的人士近日在江苏省的基层实地调查发现,县一级的地方财政收入“吃紧”,不少县的负债水平已超过财政收入,但是县的财政收入是很快会花掉的,比如给教师、公务员发工资等。如果土地财政没有转型成功,政府没有新增收入,就会给地方县的财政带来“入不敷出”的压力。

  此外,据接近华尔街在华大投行的人士对记者透露,有的地方政府的城投平台经常参与“变相的贿赂”,上海、江苏、浙江一带的行规是,接近政府关系的项目人从利息中提点,如一笔10亿的城投债,接近政府关系的项目介绍人就可以按照1%-2%收取佣金,大约1000万至2000万。而这1%或2%都算作了融资成本,一些国内金融机构作为渠道也要分1%。

  另据《环球时报》记者从接近市场人士处获悉,满燕云教授的数据估计“略有保守了”,市场上城投公司平台发行的实际债券利息都在“12%”左右,一些房地产商发行的两年期的债券利息比12%还要高。

  不过,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关键在于改革,让地方政府可以直接发行长期的市政债券,而不需要走地方城投平台这样的道路。地方政府发行几十年计息的长期市政债券的做法在美国、日本都很普遍且成熟。而美国CNBC财经网站援引法国兴业银行专家的分析称,中国政府宣布如此急迫和规模的审计,这似乎表明一种政策平衡的考量,即既要稳增长,又不能增加金融风险。对冲基金中环资产投资首席投资官埃迪·泰姆认为,中国地方债务其实还是可控的,和动辄占GDP总量45%-60%的西方而言,中国政府债务“不过是个管理问题”,而美国和日本政府债务更是高达GDP的100%以上,甚至240%。(魏莱)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