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牛根生再创业 (3)

2013年09月10日 14:19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慈善家族:给出去的逻辑

  牛根生喜欢引用一句源自《世说新语》上的名言:“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他也常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他笃信此言,身体力行。他曾在一篇博客中写道,幼时,父母遭批斗,他在学校受牵连也时常遭人打骂,但把母亲给他的零花钱分给了小伙伴,时间一长,大家都听他的话,让大家干啥就干啥,不仅自己不再挨打,有时他还能指挥打别人。牛根生认为这是他奉行财散人聚的源头。

  牛根生的妻子申淑香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回忆,牛根生在伊利任职副总裁时,最多的一年年薪达到了75万元,不过最后拿回家的只有10万,其他大部分都分给了部下。“他这个人性格就这样,要不然他从伊利出来之后,那么多手下都跟着过来。”2002年,蒙牛创业方才3年,牛根生开始张罗着为员工盖房。如今这个拥有几十栋别墅和楼宇的小区绿树成荫,牛根生买下了一套别墅,十多年来一家人一直住在这里。“他的理念就是,我一个人好了,肯定不行,我得把我这个团队带好了,就是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他一直就是这个心理,从伊利到蒙牛。我以前说过,你一个人吃好的喝好的,从骨子里就不得劲,必须分给大家。”

  在筹划蒙牛上市之后捐出股份时,牛根生并没有直接告诉申淑香,而是试探性地说,这个钱不能往自己家里拿,得拿出来干点事。牛根生给出的理由是:一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二是对家族的安全有利。尽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想灌输,但在蒙牛上市之后,牛根生宣布捐出所有股份,仍让申淑香十分不解。她原本认为牛根生只会捐出一部分股份,留有一部分用于孩子上学和家庭使用。“这个人真是神经病。我们是1981年结的婚,也是从穷日子里慢慢奋斗过来的。刚刚有了钱,还没到手,就都要捐出去。别人都说他疯了。”申淑香忿忿不平地说。

  为了让妻子想得通,牛根生不断向申淑香分析,捐了有什么好处,不捐有什么坏处,尤其对孩子,如果不捐,孩子靠父母不自己奋斗,对孩子成长不利。尽管不理解,但基于结婚20多年来对牛根生性格的了解,申淑香还是同意了。2004年10月16日,申淑香,以及他们的儿子牛奔、女儿牛燕(后改名为牛琼),各自签署了一份《授权声明》,其内容大意是:同意牛根生对其蒙牛股份及红利所做出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安排;同意牛根生签订的捐赠协议,并完全认可捐赠协议的内容。

  牛根生解释,“我们家里的捐款人跟其他家族不太一样,我们是四个捐款人,因为财产是共同的,是大家的。万一哪一天我离开了人世,他们不同意,想把财产要回来怎么办?我害怕这个问题的发生,所以向大家征求意见,同意就签字。”

  现在,除了女婿从事公务员职业之外,其他家庭成员都参与到了老牛基金会的工作中,包括嫁进门的儿媳。牛根生说,在他的影响、鼓励和支持下,妻子申淑香致力于“老人关怀”,儿子牛奔致力于“环境保护”,儿媳陈霄鹏致力于“文化教育”,女儿牛琼致力于“儿童关怀”。“我觉得世世代代都要做这件事,基金会要永续发展。”牛根生强调。

  1982年出生的牛奔,身材魁梧,笑起来之后像极了父亲。与父亲不同的是,他内向,寡言少语,语速缓慢,柔和。他不张扬,在母亲的眼里是个老实的孩子,看上去丝毫不像众多富二代呈现出来的姿态。当牛根生提出捐出股权时,正在大学读书的牛奔说了一句让母亲一直记住的话:反正钱都是你挣的,跟我没关系。留学英国,牛奔原想学广告设计,但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了财会专业。毕业后,他先后在北京、上海工作,此后回到呼和浩特进入中国银行工作。他原本想自己做些事情,类似创业,但是最终在父亲的建议下,放下自己的梦想,参与家族慈善。“他父亲影响了他的好多事情,最终还是希望他做慈善。”申淑香说。对于父亲当时的做法,牛奔坦言并不能全部理解,他对慈善的理解尚且有限。直到参与进来,才理解了父亲的用意,以及慈善的专业。

  洛克菲勒的中国学徒

  老牛基金会的办公室位于呼和浩特东方君座的22层,去年10月份搬入,之前租用在一个拥挤的宾馆里。在这个9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崭新的墙面上张贴着牛根生与比尔·盖茨、洛克菲勒第三代掌门人、安南、布莱尔等慈善家的合影。在会议室内,墙壁上则张贴着牛根生的慈善感悟:“财富越多,责任越大;予人帮扶,予己修缮;倡导施者感恩受者;人人行善,则事无不善;快乐大小,看爱你的人数多少。”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办公室专门辟出两个房间,当做档案室。档案室张贴着醒目的口号:天天要档案,人人有档案。在档案室里,有专门的档案材料消毒柜、电子档案防磁柜等。每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完成,整个的卷宗都保留,而且纸质的文件必须保留,同时又数字化,数字化的储存设备都是在恒温状态下保存。徐永光在参观之后,用“惊讶”形容,“如此严格地进行档案管理,投入如此之大,我认为在国内基金会中这是第一家。至少我没见过在档案管理上做得那么严谨的。”

  雷永胜说,牛根生参观洛克菲勒档案馆,发现我们国家很多找不到的东西,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比如圆明园全貌照片,联合国寻找资料也会去这里查找。“他说,千年的纸单会说话。”于是,牛根生回国之后要求专门建立一个专业的档案馆,并聘请了专业的档案员。

  牛根生坦言,从最初筹划设立机构到现在的慈善文化交流、项目合作和引进,都得益于赴美考察学习。在老牛基金会创办之前,牛根生开启了第一轮赴美考察、学习之旅,从而为基金会的建立、股权捐赠、资产增值和制度设计提供了方向;在专职做慈善之后,他开启了第二轮赴美考察、学习之旅,这一次则是学习引入具体的项目以及家族如何参与慈善等。

  2008年,牛根生在哈佛大学演讲时,一个美国学生对中国慈善文化有所质疑,牛根生有些强硬地回应:中国历史有多久慈善就有多久,比如2000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古训,那时美国在哪里?虽如此,牛根生仍旧高度肯定美国现代慈善制度的健全,慈善文化的普及,及其在社会管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在美国众多家族基金会和个人基金会中,最吸引牛根生的则是已有一百多年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同样吸引他的还有其传承百年的家族。牛根生之所以让全家人都参与慈善,正是在考察了洛克菲勒家族之后获得的认识。“牛根生确实在带领家族学习西方的一些慈善家族的传统,而且认认真真地在做,像他这样做的,目前中国还是第一个。”徐永光说。

  牛根生很早了解到,老洛克菲勒做慈善时,社会有强烈质疑的声音,说是他们家做慈善是为了他们家的生意,用1个亿做慈善,却在生意上赚了10个亿,相当于用公益推进生意。老洛克菲勒一看没办法,只能让儿子做生意,自己做慈善。不过后来社会又质疑老子做慈善是为给儿子做生意做铺垫,凡是老子做过慈善的地方,儿子都去做生意。在质疑中,老洛克菲勒把慈善和生意分离得很远,凡是做慈善的地方不做生意,做生意的地方不做慈善,如此受到社会认可。在这一点上,牛根生做得更彻底。他坚定地表示:“我既然在早些时候选择投身慈善,未来肯定不会再踏足生意。”

  据王振耀了解,老洛克菲勒做石油产业时,被称为“强盗爵爷”,他担心死后坟墓被挖而用水泥浇筑。但是在坚持做慈善之后,大家认为既然做慈善了就不再追究以前了。作为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慈善家—卡内基,在声明捐出3亿美元财产时,还严厉地镇压了工人罢工。而中国的慈善家遭遇着类似的声誉问题。“我觉得一个社会接受一个慈善家,其实是很难的。整个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很难接受慈善家,都实行过高的道德标准,鲁迅有一句话就说‘道德吃人’嘛。”王振耀建议,“我们这个民族转向现代慈善的时候,应该过好现代道德关。过好现代道德关,才能理解慈善人。如果过不好现代道德关,还用传统的方法,其实是灭了我们自己,也灭了所有的人。”

  目前,牛根生只担任老牛基金会的名誉会长一职,理事长由大自然保护协会大中华及东北亚区总干事长张醒生担任。牛根生说,他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项目,然后引导落实。让他投入时间比较多的项目,一个是与欧美等国的慈善机构进行的交流与合作,一个就是环境保护和文化教育。之所以关注并聚焦这两个领域,是因为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产生了环境问题,因为过分追求应试教育而产生了教育体系的缺陷问题,即一个是人类的生存问题,一个是中华民族素质问题。关注如此宏大的话题,也曾是老洛克菲勒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关注的重点。

  牛根生坦言,老牛基金会一直在向着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方向努力,希望基金会做到永续发展,做成千年老庙。“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需要国家在法律制度上能给予这样的基金会良好的生存环境;二是基金会资产增值需要更好的经营环境;三是基金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运营管理。”(中国慈善家/慈讯网 记者宋厚亮)

【编辑:段红彪】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