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张曙光花巨资贿选院士?中科院:未接到相关投诉

2013年09月12日 10:32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京华时报讯前天,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因涉嫌受贿接受庭审时称,其巨额索贿的一项重要目的是参评中科院院士。对此,中国科学院发布声明表示,张曙光两次被推荐为院士候选人但均未当选,且中科院未收到与张曙光“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

    昨天,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发布声明表示,张曙光庭审供述称其受贿的部分钱财用于参评院士,中科院未收到与张曙光“花钱参评”有关的投诉。张曙光确曾于2007和2009年被铁道部推荐为中科院院士候选人,但两次均未当选。

    中科院表示,如在有关方面针对张曙光的司法调查中,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除其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中科院还将按照院士章程的规定和程序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欢迎社会监督。

    >>庭审回顾

    9月10日,张曙光涉嫌受贿案在北京市二中院开庭审理。在庭审中,张曙光供述,他分别在2007年和2009年参评院士,但分别以7票和1票之差落选。而其也3次以“花钱促成此事”“感谢评审”为由,向今创集团总裁戈建鸣索取钱款共计人民币800万元、两次收受武汉正远铁路电气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建新共计1000万元、收受北京博得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丙玉钱款人民币500万元,均与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有关。

    ■追访

    “参评需运作是圈内公开的秘密”

    院士享受的“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等桂冠,让很多人趋之若鹜。近年来,院士增选工作备受关注,有关质疑也层出不穷。

    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沈建华研究员认为,近年来很多案例都说明,目前在我国的院士评选中,出现越来越需要“运作”的情况,甚至由单位出面,组织强大的公关团队,有强大的财力支持,这在圈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当选院士的人,不一定是科研能力最强、学术成就最突出的,而是那些拥有一定社会地位、能够调动一定行政资源的人。

    国际著名海洋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品先院士说,张曙光索贿参评院士一事,充分暴露了我国院士评选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的院士制度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今后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制度将受到更多争议。“作为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的头衔于我代表了一种荣誉、一种学术界的承认,而绝不是用来换别的东西。”汪品先院士说。

    ■分析

    畸形路径将产生“学官”群体

    有的院士争着去当官,有的官员却花巨资“跑”“要”院士,这种现象让公众担心,院士会不会成了“官员俱乐部”?2009年,两院院士新增选名单中,包含很多高校或研究机构的领导,有行政职务的候选人居多,曾引发很大争议。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院士评选有严重利益化的倾向。评审中将一些学术标准异化为“利益标准”,是一种畸形的学术成长路径。当学术权和行政权结合,将产生“学官”群体,他们通吃官场、教育界、学术界、企业界。

    熊丙奇介绍,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学术界的基本规则是——从利益回避出发,一旦某个学者担任领导岗位,将不得再从事学术,学术和行政必须两选一,不得都占。否则,无法避免行政力量用权力瓜分教育资源与学术资源,制造教育评价与学术评价不公平的问题。

    专家呼吁,对于院士评审中的种种弊端,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增加透明度,接受公众监督,减少院士评选中的腐败现象,同时将一些热衷于参选院士的高官、央企高管,置于公众和同行的监督之下。

    京华时报记者商西综合新华社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