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俞建华:中国对各区域合作机制均持开放立场

2013年10月08日 07:4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亚太经合组织(A PE C )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7日至8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俞建华7日接受新华社等中国媒体联合采访,介绍峰会主要议题和中方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的立场。

    俞建华说,当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多渠道并行发展局面。中方对各种区域合作机制均持开放立场。中方认为,各经济体可根据自身条件参与不同形式的区域经贸安排,在开展自贸区建设时要秉持开放、包容、透明原则,对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体要体现灵活性,使各经济体在一体化路径上有更多选择。

    俞建华强调,各种自贸区安排都应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夯实基础,才能对开放市场、增加就业、促进增长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方建议A PE C继续发挥“孵化器”作用,为区域内自贸区搭建平台,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各个自贸区形成互为借鉴、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局面,为建立亚太自贸区创造有利条件。

    谈及今年峰会的重点议题“茂物目标”,俞建华说,现在距离2020年实现茂物目标还有差距,中方认为A PEC各经济体应继续紧紧围绕茂物目标,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为此,既要解决传统经贸领域依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也要防止出台新的限制措施,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发达经济体要在扩大市场开放上做好表率,重视经济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设,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和企业都有机会参与全球价值链并从中获益,切实缩小发展差距,使各经济体分享开放红利,实现共同发展。

    A PEC成员经济体1994年在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通过了《茂物宣言》,确立了在亚太地区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的目标,即“茂物目标”。此后各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实现这一目标通过了一系列行动议程、计划和共识。

    俞建华指出,去年A PE 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批准了包含54项产品的A PE C环境产品降税清单,成果来之不易。对于后续工作,中方认为各经济体应在自主自愿基础上,根据各自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制订降税计划。发达经济体应拿出有诚意、体现实质减让的方案,避免出现发达经济体少做贡献、发展中经济体多做贡献的局面。

    他说,发达经济体还要大力加强环境技术传播,围绕信息交流、能力建设、良好政策环境建设等领域务实合作,帮助发展中成员提升发展环境产业的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积极应对环境产品自由化可能带来的挑战,努力实现可持续和共同发展。

    俞建华说,目前距世贸组织第九次部长级会议仅有八周,世贸成员应集中力量突破主要障碍,显示足够灵活性,尽快寻找合理着陆区,而不应将关键问题拖到最后解决。同时,现有框架已是各方努力形成的微妙平衡,各成员应该尽量避免引入新的议题。

    他说,A PE C成员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受益者,也是积极推动者。中方始终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和多哈回合谈判。中方愿以最大诚意,显示最大灵活性,竭尽全力,积极发挥“促谈”作用,同时呼吁各方保持理性和克制,切忌漫天要价、触及对方“红线”。

    俞建华指出,中国政府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立场和承诺是一贯、坚定的。中国主张共同携手,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审慎克制、规范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妥善照顾彼此关切,通过对话磋商妥善解决贸易争端。中方希望与A PE C其他成员加强磋商交流,加强贸易与产业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积极推动业界对话合作,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2014年,中国将主办A PE 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俞建华表 示 ,2 0 0 1年 ,中 方 成 功 主 办 了A PE 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隔13年,中方非常荣幸再次成为A PE C东道主。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一盛事。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

    他说,中方一贯重视A PE C的作用,积极参与各层次各领域合作,为促进A P E C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方将以明年办会为契机,本着面向未来、合作共赢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同A P E C各成员间的伙伴关系。在经贸方面,中方将重点推动A PEC在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全球价值链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促进亚太地区共同发展和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编辑:蒋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