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经贸必须坚持调结构转方式

2013年10月09日 10:49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此基础上,应当坚定不移地把当前中国经济放缓期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积极主动地谋划发展生态型新经济、内生型新经济、创新型新经济、服务型新经济、法治型新经济和普惠型新经济,从而真正树立起中国的“经贸自信”。通过“经贸自信”夯实道路、理论与制度自信,力争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辩证看待当前中国经济的调整与放缓

  关于中国经济放缓、减速的各种议论充斥海外媒体,但这些议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择机调速、乃至降速正是中国的主动所为。当前经济困难表象可以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结构的必经阵痛。单从日前修正的2012年GDP7.7%的增长率来看,略超全年7.5%的预定目标,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预留出了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强素质、提质量、增效益、促持续的空间。

  我国2012年以来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战略成效增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投资贡献率为50.4%,净出口贡献率则为负2.2%。一方面,内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绝对拉动力量;另一方面,内需中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因而长远地看,中国当今所做一切无疑是以小退求大进,既是利在长远的战略性调整,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福音。

  坚定不移地把经济放缓期作为重大战略机遇期

  当前中国经济热点问题莫过于“中国经济何去何从”。笔者的核心观点就是,应更加积极主动地用好用足经济放缓期,下更大决心、动更大脑筋、花更大气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和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继续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大战略机遇期。

  2012年和201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释放经济企稳信号。

  从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经济趋稳已明朗,未来更光明。2012年全年,GDP同比增长7.7%,经济筑底迹象显现;CPI同比仅上涨2.6%,依然维持在低位区间;出口同比增7.9%,说明外贸企稳反弹趋势明显。201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6%,CPI同比上涨2.4%,外贸出口6.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4%。特别是,2013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值为50.5%,该项指标已经连续6个月屹立于荣枯线以上,更为重要的是,最新的8月份PMI又重新上升至51.0%。中国经济增速基本趋于稳定,并且继续出现积极变化。

  科学合理解读经济数据,动态分析经济形势。

  毋庸置疑,关注一个具体时间段的经济数据,由此判断当时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并作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预测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时,必须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属性,这就意味着分析和判断经济发展形势及其变化趋势既要着眼当前、更要放眼长远。对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而言,对任何经济起落得失都不能掉以轻心,但长期视野中的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与持续性更为重要,哪怕这种高质量、高效益与可持续的健康增长是在波浪式起伏或者螺旋式升降的进程取得的。

  乐观估计未来的同时,更要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经济增长的质量高低,从宏观角度看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是否优化、拉动力量是否均衡、投入产出是否高效上。从相对微观角度看,则可以进一步通过资源消耗率、创新贡献度、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加以衡量。

  回看2012年和201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2012年三次产业分别同比增长4.5%、8.1%和8.1%,占GDP比重分别为10.09%、45.31%和44.6%,相对于2011年来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近1.5个百分点。再看2013年上半年,从GDP的拉动力量来说,7.6%的GDP增速中,有3.4个百分点是最终消费贡献的,贡献率为45.2%,远高于投资和出口的贡献率,可见扩大消费需求已经有了较大的起色。当然,应该清醒地看到,这是在基数较低情况取得的,今后道路依然漫长。再从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来说,2013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2.2%,已经是连续数月负增长。虽然PPI环比降幅收窄传出国内生产性需求预期在上升的积极态势,但更多反映出的还是工业企业当前去库存成效积极同时尚未补库存的信号,表明实体经济整体需求依然乏力,可见实体经济振兴提升之路亟待加大力度。从外贸出口数据的分产品来说,尽管最新数据表明进出口同比总体实现增长,但服装、纺织制品、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速仍高于高新技术产品及机电产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同样任重道远。

  因此,应当注重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即必须继续毫不动摇、积极主动把经济放缓期变为经济结构调整期和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时期,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积极主动地加快发展“六大新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繁荣富强的脚步和成就令世界赞叹。但是,英国智库列格坦研究所发布的2012年全球繁荣指数排名显示,中国排名第55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刻阐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笔者认为,中国即刻起应主动谋划并大力发展“中国新经济”,必须在6个核心与关键方面实现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飞跃,即大力发展决定未来中国国力的“六大新经济”。

  从传统的高耗污染型经济提升为高效生态型新经济。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论是在要素投入和产出效益上,还是在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上,都要进一步强化低耗无污高效的新标准,开发增效节能减排的新工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型新经济,真正走一条效益高、生态美的新路子。

  从传统的外源出口型经济提升为内源生长型新经济。必须彻底扭转外生动力模式,无论是在外部市场上,还是在外部资金上,都要逐步减少对外部的依赖程度,以增强经济自主性和稳定性、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大力开拓国内市场这座“富矿”,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充分用好用足民间资金,大力发展内源生长型新经济。

  从传统的模仿跟随型经济提升为创新引领型新经济。必须一改低小散弱现状,无论是在技术研发上,还是在产品品牌上都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制定行业竞争规则,大力发展创新引领性新经济。

  从传统的制造偏重型经济提升为服务并重型新经济。必须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比重,无论是三次产业之间,还是产业内部之间,都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占比和水平,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增强服务业对拉动经济贡献率,大力发展服务并重型经济,实现二三产业比翼双飞的中国经济新形态。

  从传统的政策扶持型经济提升为法治制度型新经济。必须积极主动转变政府职能,无论是在资源配置上,还是在监督管理上都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经济领域的立法工作,减少政府干预特别要规避政策随意性,大力发展法治制度型新经济。

  从传统的优先倾斜型经济提升为普惠均衡型新经济。必须开始有序调转战略部署,无论是在区域发展梯次上,还是在阶层群体利益上都要更为强调发展成果共享和分配格局公正,加大新一轮中西部跨越式发展力度,切实提高低收入者生活水平及建立相应长效机制,不断增强社会保障覆盖率和均等化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普惠均衡型新经济,开创中国经济发展优越性的新面貌。(本文作者于新东系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后;牛少凤系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