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GDP增速7.8% “稳中向好”后如何再发力?

2013年10月18日 18:5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刘敏、张舵、王存福)高新技术产业发力、投资更重提质增效、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为7.8%,增速比二季度反弹0.3个百分点。今后一个时期,如何更有效释放改革红利,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成为各方关切。

  速“稳”质“提”:经济结构优化可圈可点

  7.7%、7.5%、7.8%……仅仅3个月之前,一些国际金融机构还在释放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悲观信号,然而随着改革调控措施跟进和外部环境改善,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重回7.8%高位,前三季度呈现出在合理区间内的“浅V”型走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社会用电量、特别是PMI等多个先行指标好转折射出我国经济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运行趋势。专家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政策的三个导向:一是抓关键领域进行突破;二是调控与改革相结合,既克服短期困难又推动长远发展;三是投资拉动为主导,但更注重提质增效。

  --高新技术产业增速上升,第三产业增速及占比提高,产业结构加速调整。

  江苏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是一家五代线液晶屏研发企业,在许多传统行业痛苦挣扎之时,这家企业却满产满销,订单已经排到三四个月后。在北京的中关村,工业利润增长领衔全市多个百分点。高新技术行业,已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

  新兴产业增长的速度要远远快于传统产业,特别是一些新型现代化服务业。9月份我国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10.1%,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前三季度中国第三产业无论是总量、增速,还是投资规模、增速均超过第二产业。

  --投资告别“急就章”和“傻大粗”,更加注重提质增效。

  与5年前应对金融危机时相同,投资仍然是近期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2%。然而与以往围绕“铁公基”做文章,留下不少“后遗症”不同,今年以来的投资更注重“稳增长、惠民生、促转型”之间的平衡。

  “很多投资是在补短板和改善民生,如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投资;还有的投资比如宽带建设等,有利于形成新消费热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数据显示,宽带渗透率每提高10%能为中国贡献2.5%的经济增长率。

  --区域、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发展格局趋向平衡。

  今年以来,得益于收入分配改革推进、促进城乡、区域发展的措施出台,经济格局更加平衡,收入分配差距鸿沟逐渐减小。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东、中、西部同比增长分别为8.9%、10.5%和11%。

  “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运行的可能性比较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

  问诊把脉:三大“失衡”是提质增效“拦路虎”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提质增效“第二季”,但对于经济未来走势仍不能盲目乐观,经济领域三大“失衡”,是横亘于转型之路上的障碍。找准病灶才能对症下药,破除失衡方谋长远发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一是投资“唱主角”与消费“唱配角”的总体格局久未打破。

  前三季度,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55.8%与45.9%,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上升,但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结合我国储蓄率超50%,为全球最高的事实,不难看出消费仍然是“三驾马车”短板。如果不能释放消费潜力,不但很难转型成功,甚至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二是虚拟经济泡沫化与实体经济空心化矛盾加剧。

  近来金融市场两个动向值得玩味:一是前三季度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7.28万亿元,这样天量的货币投放非但没有使实体经济明显改观,反而是房价一路高歌猛进、地下资本暗流涌动;二是金融机构“钱荒”和“房贷荒”频频见诸报端,背后却是大量的钱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小微企业融资依然困难。

  “实体经济本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石,但资本却‘舍本逐末’,参与到虚拟经济钱生钱的游戏中去,折射出实体经济转型难和金融系统的不完善。”经济学者汤敏说。

  三是国内制造业突围遭遇海外需求锐减。

  企业最能够感受到海外市场的“寒流”。广州新人类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往年公司研发量会有300万多,今年削减了近三分之二。“今年贸易额同比减少了40%,广交会能不能挽回还不好说”。在义乌,一些商户反映,出口到巴西等新兴市场的圣诞用品同比减少10%左右。

  海外需求萎靡、国内制造业成本攀升、美日等国的“重塑制造业”战略,日益压缩我国外向型企业生存空间。

  向改革要发展质量,如何深层次释放改革红利?

  深刻的变革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向改革要发展质量,就要坚持两点:加快经济转型、破解深层次体制矛盾。

  ——转型是关键,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促进产业升级,用好第三次技术革命契机。

  多晶电池转换效率提升至15%、碎片率不到1%……就在业界频出破产、裁员消息之时,光伏企业英利集团却依靠核心技术创新,立于行业盈利前沿。“生产线已经开满,即便在光伏寒冬开工率也一直保持在90%以上。”集团总经理王向东说。

  后危机时代的竞争,比拼的是科技竞争力。9月30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听取汇报,习近平主席一连用“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三个“不能”凸显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释放出强烈信号。

  “不能再重复资源密集型老路,而是要实现从资源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不能在新一轮信息化革命大潮中缺位。”清华大学教授袁刚明说。

  ——破除体制藩篱,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改革已经成为共识,但改革中碰到的“硬骨头”啃起来并不容易。近半年,国务院先后3次下发文件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221项,清理、分批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和资质资格许可等事项,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职能。然而,在一些领域“壁垒森严”仍然严重。

  改革,还要向“药到病除”,还需选准路径,牵住发展的“牛鼻环”。以城镇化为统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减少收入分配差距鸿沟,激发内需潜力;更致力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民间投资松绑减负,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编辑:陈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