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汇占款继续增长显示资金流入明显增加

2013年10月22日 11:09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专家表示,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动是影响外汇占款的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对外汇占款影响力度不同。从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可以看出,9月份资本流入因素对外汇占款影响比较大。此外,国内经济的回暖和利差的双边性扩张增大了资金回流中国市场的动力。未来几个月外汇占款应该会保持持续回升态势。

  记者牛娟娟央行10月21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75179.54亿元,较8月末增加了1263.62亿元,这也是继8月以来第二个月实现外汇占款正增长。相关分析人士表示,当前在主要新兴市场国家都在遭遇资金外流时,我国外汇占款却出现正增长,表明跨境资金青睐中国市场,资金流入态势明显。

  那么,是什么因素带来这一现象?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影响外汇占款通常有两个因素: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动,两个因素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对外汇占款影响力度不同。虽然9月份贸易顺差收窄,但从9月份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可以看出,资本流入仍然存在,9月份资本流入因素对外汇占款影响比较大。

  “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的回暖增大了资金回流中国市场的动力。”来自农行的宏观分析师表示,7月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回升,工业增加值回到两位数增长,出口、投资和消费三大需求也同时加速。新近公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第三季度GDP增速为7.8%,环比增长2.2%,表明中国经济出现持续回升,全年经济增速目标无忧。

  央行有关负责人近日在答记者提问中也表示,近几个月出口形势有所改善,贸易顺差持续高位增长,经济出现了回升向好的势头。国际上,美联储延迟退出QE。受这些因素影响,外汇流入明显增加。

  此外,有分析认为,外汇占款回升在于一个利差的双边重估的过程。首先,我国于7月开始的库存重建提升了市场对于国内潜在收益率的预期,加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对资金成本的抬升,国内的资产吸引力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其次,美国经济近期表现不及预期,加之市场对QE退出的谨慎心理,使得美国收益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由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短期经济动能很大程度取决于美国,这种利差的双边性扩张使得近期我国外汇占款由主动流出转为主动流入。

  此前数据也显示,5月份以来,在QE3退出预期的冲击下,国际资金纷纷撤离新兴市场,我国六、七月份的外汇占款也出现了负增长。但这种趋势在8月出现了逆转,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当月新增273.2亿美元。

  资金流入的态势明显,也显示出国际投资者对即将进行的中国改革可能释放的红利期望较大,特别是资本项目开放。市场普遍认为,在资本项目渐进式开放的过程中,为避免人民币贬值产生的负面影响,央行会维持人民币稳定,这增加了对避险资金的吸引力。

  近期来,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增强,也进一步推动了资金跨境流入中国。有分析称,企业和个人结汇意愿增强带动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扩大,从而增大了当月新增外汇占款。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持续保持强势,即期汇率和中间价不断创新高。数据也显示,10月21日1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1352元,较上一个交易日升值59个基点,再次创造汇改以来新高。

  此前,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也表示,在新兴市场出现动荡的状况下,人民币表现相对稳定,这也是开始吸引更多国际资金流入我国的因素之一。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分析人士普遍预计,未来几个月外汇占款应该会保持持续回升态势,一方面因外汇局20号文的影响在逐步消散,另一方面是因美联储维持QE3规模,这将使得外汇储备充裕、贸易保持顺差的新兴经济体成为重新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的领域。

  近期外汇占款的回升将有利于国内流动性的持续向好。就此有市场人士预计,今年四季度的流动性状况要好于此前预期,甚至好于二季度,与一季度相近,7天回购利率可能会回到3.5%左右。除了外汇占款的贡献外,财政存款投放增加、债券发行缩减等都将使得头寸上变得较为宽松。有专家预计,四季度财政存款投放将达到1万亿元左右,会对流动性构成有力支持。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外汇占款的确对金融机构整体的流动性有一定影响。第四季度,资金流动性会好转一些。从国际情况来看,美国量化短期内很难退出,这也降低了资金流出国内的压力。郭田勇认为,上周四央行未开展任何公开市场操作,惯例开展的逆回购操作也罕见暂停,此举主要是市场不缺少资金所致。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