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对中国改革有信心也需有耐心

2013年11月14日 10:05 来源:今日早报 参与互动(0)

  公报未包含细则,不应被视为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已经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讨论,海外经济学家和观察家纷纷在第一时间发表看法。不过,与会前较高的论调相比,国际分析人士对会后公报的解读存在分歧,还有人认为公报内容不够具体,不及预期。

  其实对中国来说,无论是“不虞之誉”还是“求全之毁”,都是其经济重要性的反映,应以平常心对之。国际社会对这次会议前前后后高度关注的现象本身,也是中国经济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要深入理解三中全会公报所释放的改革信号,需提防两种误判倾向:其一,是不切实际地希望中国全部改革难点能在三中全会“毕其功于一役”;其二,是在未获取全面信息的情况下过于草率地对中国改革失去信心。

  在会前,海外分析普遍将关注焦点集中在金融、土地、户籍、国企和财税等领域,并期待三中全会能立刻拿出具体明确的改革措施。由于公报对金融、户籍等领域的改革着墨不多,引发部分猜疑。

  然而,这种过高、过细的预期本身,就是对中国经济的一种误解。从过往看,三中全会一般只做纲领性部署,鲜会涉及具体改革措施,通常只是开启一系列改革的大幕,而不会将整套具体改革措施“和盘托出”。例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两年后,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确立。

  因此,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公报未包含细则,不应被视为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美国一位知名中国通、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迪也认为,公报已指明了改革方向,公报中的纲领将有待更多具体内容来填充。

  事实上,不少海外媒体和分析人士已注意到这点,并开始将关注方向转移到即将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上,以及未来可能出台的更多细节改革措施。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资深中国经济研究员杜大伟说:“三中全会公报中加快改革的意图十分明显……尽管有些领域的改革没有详尽描述,但未来一段时间将逐步明确。”他认为,这些领域可能包括户籍、土地和金融市场改革。

  虽然海外舆论对会后公报的反应存在分歧,不过总体上对中国改革前景依然乐观。中国改革的长期关注者、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就认为:“总的来说,在这个阶段推出强力改革措施非常令人鼓舞。”

  应该说,本届三中全会公报突出强调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这一市场化改革方向下,应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抱有坚定信心。但同时也应意识到,全面系统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稳中求进”的改革基调不会变化。因此,在对中国经济拥有信心的同时,还应对中国改革抱有更多耐心。

  正如瑞银全球资管首席策略师爱德华·邦对记者所言,从全球大图景看,随着美、欧、日经济起伏,未来3到5年内全球经济版图或将出现新变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机”非常好,中国决策层需更审慎地把控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全局,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谋算长远。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