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3亿人的口粮绝对安全如何保障?

2013年12月18日 19:0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近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今年全国粮食产量上了“十连增”的历史性新台阶之后,中央这一最新论断有着深刻含义。

  粮食“十连增”,进口也趋增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告显示,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038.7亿斤,比上年增长2.1%,并首次突破了12000亿斤大关,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连续10年增产。在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加才看来,政策利好、降水增多、科学抗灾是促进粮食增产的三大主因。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数量也不断增加。2011年小麦、玉米、稻米、大麦等谷物进口545万吨,2012年达1398万吨。“十连增”了怎么还进口?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日前表示,从根本上讲是增产幅度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刚性增长幅度。

  “我们的人口在绝对增长,城市化人口在快速增加,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上农产品加工的因素,所以增加了需求。”韩长赋说,“从贸易上讲也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粮食还需要一些品种调剂,比如小麦虽然不缺,库存丰富,但要进口面包粉。二是价格因素,国际上一定时段的粮食价格比国内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进口。”

  韩长赋同时强调,尽管粮食进口总量多,但占国内产量比重很小,2012年三种粮食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2.3%;今年1-9月,小麦、玉米等谷物进口量861万吨,同比大幅减少。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韩长赋强调,“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发展生产保供给的方针不动摇,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促增产、立足抗灾夺丰收。”

  韩长赋认为,要集中力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意味着谷物自给率要保持在95%以上,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保持100%自给。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局局长冯海发说,由于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市场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不足,与工业品等其他产品相比缺乏市场价格优势,相同数量的土地和资金从事粮食等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收益要远远少于其他产业。因此,必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从资金投入、价格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完善政策机制,加大支持保护力度,形成长效机制;改革农业补贴制度,调整补贴方式,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提出,应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推进实施“立足国内、全球供应”的粮食安全新战略。重点确保稻米、小麦等主粮主食供应,强化粮食战略储备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粮食保障机制。同时,适度从国外进口大豆、植物油、棉花等非主粮农产品,实施全球供应战略。全面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高强度农业开发亟待打造粮食生产“升级版”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程国强对此表示,当下保障粮食安全正面临更加严酷的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应从以前的关注粮食生产数量转向关注质量,更加注重结构平衡、质量安全和效益提高;从高强度的农业开发转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平衡好增加粮食产量与保证农业生态安全的关系上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粮食生产“升级版”。

  “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农业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代际传承的历史责任,必须留一点良田、好地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要积德累仁,敬畏自然,对部分农区以及生态敏感地区,规划退耕还林,使土地休养生息。”程国强表示。

  韩长赋表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今后的必然选择。首先要保护好耕地,同时建设高标准农田。二是搞节水农业、旱作技术的推广。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包括减少面源污染,推广节本增效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减少农药使用,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等。四是加强农业后备资源保护,不要轻易开垦,存得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