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经济实现“稳”与“进” 延续向好内需挑大梁

2014年01月21日 09:45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经济航母”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披荆斩棘,破浪前行,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7%。这一数据虽然相对于往年有所回落,却保持了“下限”之上的增速,并释放出“稳、进、好”的可喜信号。

  动力平稳就业向好推动2013年经济落中趋稳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认为,2013年经济增速回落平稳,GDP增速虽有下滑但仍超过了年度经济增长7.5%的预期目标。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以及工业数据来看,有升有降但是总体波动不大。就业状况良好。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1月20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去年国民经济运行的“稳、进、好”

  的变化,充分说明了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科学、及时和有效的。

  赵庆明指出,去年六、七月份,对我国经济前景悲观的情绪有所上升,我国明确提出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要守住防通胀的上限。在确保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由于我国长期维持高速增长已不现实,去年经济增速的回落也属正常。

  需要关注的是,在经济增速回稳的同时,我国就业状况稳定。数据显示,去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一千万,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我国当前出现的就业压力,主要是结构性问题所导致,就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因素致使社会所需高级技工的欠缺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保证经济增长企稳向好的同时,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升。不仅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

  今年经济增长有望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复苏的态势仍将持续,而国内改革将全面推进。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动力相比上年不会有明显波动,经济增速将维持在合理的区间。2014年GDP同比增速将略好于2013年,预计在7.8%左右。且季度波动较小,全年运行平稳。

  赵庆明则预计今年GDP增速在7.3%至7.5%左右。如果就业形势较好,即使我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也无大碍。经济增长要考虑劳动力和资本两大要素。从劳动力来看,我国就业形势仍然较好,原因在于当前出现的就业压力实际上是就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从资本要素来看,我国投资很难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投资和经济发展的背后是环境和资源约束问题,目前来看,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增加。此外,我国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综合来看,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较去年略低些。

  “三驾马车”动力稳定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构成重要支撑。赵庆明分析指出,今年投资会有所回落,但是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因为项目都有建设周期,投资增速下行至15%以下几乎不可能。我国简政放权一个重要目的是激活民间投资,当前我国民间投资的冲动和动力犹存,成为推动投资相对稳定的重要支撑。消费热点较为明显,我国社保水平不断上升,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在外需难有大的反弹的背景下,我国出口重在保住全球市场份额,出口“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保持经济企稳增长依然靠内需。

  降杠杆去产能我国经济尚需继续“稳中提质”

  2014年在整体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的一些不确定性也不容忽视。外部经济环境仍面临不确定性,对我国出口带来影响。从国内因素来看,我国面临降杠杆、去产能的挑战和压力。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仍有可能释放负面效应。”唐建伟如是称。他认为,2013年多增的社会融资规模中大部分流入房地产及地方融资平台,这不但造成中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失衡,也对实体经济其他领域的资金获得形成“挤出效应”。特别是由于对这两个领域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有收紧,国内投资增速就可能受影响,进而影响中国短期经济增速。结构性失衡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绑架”了中国经济,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艰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的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0%,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4.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是-4.4%。这组数据说明,我国仍需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消费在拉动经济中的地位,从而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