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政协委员:上海用地趋近极限不能再“粗放”下去

2014年01月21日 10:32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1月20日,政协上海市十二届二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图为政协委员听取大会发言。

  本报记者 张海峰 摄

  本报记者 张骏

  “上海的建设用地已趋于极限规模。”在昨天的大会发言中,林凯文细数:当前上海建设用地已达3070平方公里,占城市陆域面积比重为45.7%。根据规划,到2020年上海建设用地总规模为3226平方公里,比重将达48%。相比之下,国外大都市建设用地占城市陆域面积比重一般在20%至30%。从人均水平看,上海目前为122平方米,而发达国家城市为82.4平方米,即便发展中国家城市也只有83.3平方米。

  另一方面,建设用地结构中工业用地比例偏高。上海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占比29%。这一比例在国外综合性城市为15%至17%,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则在5%左右。“上海中心城区还存在大量工业用地性质的老厂房、老仓库。这与上海‘四个中心’的发展定位明显不符,工业用地多,给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严峻挑战。”相比较大的工业用地规模,其产出效率则较低。林凯文说,2000年,“商服用地”的产出效率是工业用地1.37倍,到2009年则增加到1.74倍。

  “土地开发强度已接近极限,工业土地闲置或粗放利用现象却比比皆是。”林凯文认为,必须通过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加快土地二次开发和创新土地使用制度等方式来提升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逐步缓解上海建设用地紧张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认为,上海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应对土地紧缺的经验,采用“土地重整制度”和“精明增长战略”,加快工业土地二次开发,盘活存量、提高质量,鼓励现有二产用地向三产用地转型,还可利用税收调节手段,促进企业部分存量与闲置土地入市,从而增加建设用地的供应途径。此外,上海还应创新土地使用制度,完善城市用地模式。在现有“两规合一”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和产业规划“三规合一”;并以高密度紧凑型开发模式为导向,出台地方性法规,允许不同地块的容积率相互调剂。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