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民日报:跨境资本流量锐减未必是坏事

2014年01月24日 09:1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到2013年年中,按美元计算流入二十国集团成员的跨境资本流量仅相当于该集团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的4.3%。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年中,这一指标高达近18%。这意味着,按美元计算流入二十国集团的跨境资本流量自2007年年中以来下降了67.5%。

    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大幅下降,是市场自发调整的结果,其背后隐含的是资本流动结构的改善、相关泡沫的挤出以及各经济体杠杆率的企稳甚至下降。这对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增长而言,未必是件坏事。

    首先,与6年前相比,跨境资本流动的结构已经有所改善。外商直接投资占比显著上升,银行信贷占比显著下降。外商直接投资的波动性远低于银行信贷资金,且大多流入实体部门;而银行信贷资金中,则有相当比例是流入资产市场的。此外,由于银行信贷资金流动的收缩,很大一部分欧洲银行从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外围国家撤回了贷款。由此可见,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下降与金融结构的改善,源自于危机后相关主体自发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对世界经济重获可持续增长动力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全球日元套利交易甚嚣尘上。所谓日元套利交易,是指机构投资者借入低利率的日元贷款,将其转换为其他货币后,再投资于其他国家的高收益资产。这种套利交易使机构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但对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而言未必有益。危机爆发后,由于美联储、欧洲央行等均实施低利率政策,致日元套利交易扩展至美元、欧元。尽管套利交易面有所扩大,但跨境资本流量下降、直接投资流量占比上升的事实,总体上说明全球套利交易的整体规模与危机前相比已有所下降,这有助于增强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再次,一国总杠杆率(即一国国民总负债)的高低,通常与金融危机的爆发密切相关。在危机爆发之前的泡沫累积期间,总杠杆率通常不断上升;而在危机爆发后的调整阶段,将会开始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由于一国杠杆率的变动通常与跨境资本的流入流出有关,因此,跨境资本流入规模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与危机国去杠杆化的努力密切相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央行均实施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致使大量资金流入新兴市场国家。而麦肯锡的研究结论或许还表明:更大规模的资金,事实上仍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趴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一旦未来世界经济形势显著好转,发达国家又未能及时退出量宽政策,这些超额准备金将会迅速转化为泛滥的跨境资本流动,从而为新的资产价格泡沫、通货膨胀乃至金融危机埋下伏笔。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未雨绸缪胜过临阵磨枪。

【编辑:黄艳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