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打车软件“烧钱”之后往哪走 监管成难点

2014年04月08日 16:26 来源:兰州晚报 参与互动(0)

  据新华网消息 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近日明确承认,“打车软件让老百姓懂得用移动支付是好事,但后来玩过头了。”从年初开始的打车软件价格大战,让“嘀嘀打车”、“快的打车”背后的腾讯和阿里巴巴烧掉了数目惊人的补贴款。“烧钱大战”后冷静下来的打车软件应如何走好接下来的路——从年初开始的打车软件“烧钱大战”硝烟渐止。3月底,嘀嘀打车公布的“成绩单”更像给这场“烧钱大战”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在之前77天的时间里,嘀嘀打车的用户数从2200万增至1亿,日均订单数从35万增至521.83万,补贴达14亿元。

  突破了信息不对称的“瓶颈”

  打车软件“烧钱大战”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博取眼球,进而建立起消费者和出租车司机之间的黏合性。然而,没有补贴,用户会怎样?来自第三方支付企业易宝支付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没有补贴,肯定会用手机支付打车费用的人群约占受调查人群的26%。经过一场营销大战的“洗礼”,消费者日渐接受了将打车软件作为扬招之外的“后备方案”。

  记者在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地随机采访了几十位出租车司机,他们的观点相当一致:随着补贴的下调,司机会越来越对订单有所选择。北京康城出租车公司的于占勇师傅,在补贴高峰期每天能多赚100多元。“那时候2公里之内肯定抢单,但现在就要考虑活儿的远近和是否方便了。”但于师傅也表示不会放弃打车软件。

  更重要的是,“烧钱大战”还让出租车司机们“鸟枪换炮”,熟练掌握了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种种使用技巧。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德荣表示,“就像货运业曾经利用互联网解决了‘车找货、货找车’的难题一样,打车软件根本上是为‘车找人、人找车’提供了解决方案,突破了司机与乘客间信息不对称的‘瓶颈’。”

  对监管方式提出新课题

  来自市场研究机构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嘀嘀”和“快的”目前以43.6%和46.7%的比例牢牢占据打车软件前两名的位置,合计占据超过90%的市场份额。成都聚车科技创始人邹岳熹表示,“‘烧钱’让其他同类软件瞬间消失了,在去年下半年,国内曾有数十款同类应用。”

  而对于“嘀嘀”和“快的”背靠的腾讯和阿里巴巴两棵大树来说,为“烧钱大战”投入的真金白银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们看重的是让用户意识到手机支付的便利,从而培育移动支付的大市场。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笑称,“腾讯和阿里巴巴合演了移动支付最好的一部广告片。”来自腾讯的数据显示,微信支付通过“嘀嘀打车”每日能完成400余万笔交易,成为了主流移动支付工具,而支付宝方面则在3月下旬表示,3月份以来支付宝每天手机支付超过2500万笔,支付打车费用已成为了其中的重要内容。

  高额补贴带来的刺激,确实暴露出打车软件应用上的一些问题,诸如司机边开车边抢单,影响驾车安全;为“抢单”空驶拒载等等。因此,对打车软件的监管也就提上了日程。

  从目前各地的实际操作来看,监管方式多种多样。专家分析认为,面对包括打车软件在内的移动互联网新事物的监管,一要及时意识到市场发生的变化,带来的困境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二要摆正“裁判员”的位置,避免与民争利;三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管理部门的数据资源。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