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中国经济规模2014年赶超美国”言过其实

Experts say World Bank overrates scale of China's economy

Some experts in China agree that recent research by the World Bank has overestimated China's economy.

more>>

2014年05月05日 18: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5月5日电 (记者 周锐)“中国经济体量有望在2014年超过美国的说法言过其实!”

  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比较项目(ICP)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11年,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达到美国经济的近九成。参考2011年到2014年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速,有机构预计,在2014年中国经济的体量就将超过美国。

  针对上述预测,中国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研究方法上仍存在问题,该项研究不够完善,使用PPP得出的GDP总量和人均水平有明显高估。国家统计局不认可该数据为官方统计结果,而这一判断也得到国际比较研究最高决策机构的认可。

  “各国的经济活动总量是用本地货币表示,这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数据无法直接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邱东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国与国之间经济规模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当期汇率将各国经济总量换算成统一货币。但考虑到汇率短期变动性较大,国际统计学界开始探索用购买力平价(PPP)来作为货币换算的标准。

  邱东介绍说,所谓购买力平价是指在基准国的一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对比国的等量货物和服务所需要的本币数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一个汉堡,如果在美国卖1美元,在中国卖5元人民币,那么在比较经济总量时,人民币和美元就按照五比一来换算,“当然,实际操作远比这个复杂”。

  目前,世界各国通过实施国际比较项目来获得购买力平价这一不同于汇率的货币换算标准。据介绍,2011年的一轮ICP覆盖了199个经济体。该研究日前发布的《购买力平价与实际经济规模——2011年国际比较项目结果摘要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GDP为13.5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规模的14.9%,相当于美国的87%。

  “如果按照当期汇率计算,2011年中国GDP仅为7.3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10.4%”,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中心负责人有关专家告诉中新社记者,按照现有的购买力平价方测算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不能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高估了中国GDP规模。

  上述负责人专家指出,按照ICP发布的结果,中国物价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是美国价格的54%,甚至比非洲许多国家都还要低。这种对价格的低估导致人民币的购买力被明显高估,从而导致GDP规模被高估。

  “建筑品价格是最典型的代表”,该负责人专家表示,ICP此番对建筑成品价格的测算采用的是“投入法”,即通过建造房屋的钢筋、水泥等材料成本价格的求和来推算房屋建筑品的价格,而不考虑“溢价”因素,这显然偏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中国固定资本形成在GDP占比较高,对房价的低估值,明显放大了人民币购买力”。

  一位参与该项目的国家统计局官员专家表示,针对现有方法的局限,中国积极地与有关方面进行了及时沟通,坦诚地交换了意见,“考虑到中国若撤出数据会影响整个国际项目,我们从大局出发,同意ICP使用和中国在表明中方态度的前提下推算和发布有关数据,但我们对涉及中国的比较结果持保留态度,并强调这只是一个学术推算,而非一个官方结果”。

  这位官员专家透露,ICP最高决策机构认可了中方的观点,并将其体现在全球办公室发布报告的正文表述和数据脚注中。

  “事实上,现在很多的误解来源于对ICP报告的误读”,邱东提醒说,对于项目以及其生产的有关数据的局限性,报告中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其中值得注意的事项包括:鉴于PPP存在抽样误差,不能对以此推算的GDP总量和人均指标进行严格的排名;考虑到PPP所包含的建筑、政府服务等因素不在国际贸易之中,其所对应的货币换算标准不能用来衡量汇率水平。

  邱东表示,虽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要大于汇率法,从而缩小了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但中国即便在这种计算体系下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也是不争事实,“不管国际上如何排名,那只是一个视角或参考,中国当前的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路还很长”。(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