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强刺激”到“深改革”:宏观调控模式亟待创新(2)

2014年05月13日 09:56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但是,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和长期增长双重目标,是属于供给管理层面的问题,其不仅由经济长期增长的特性决定,而且也符合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逻辑。马克思在其经典政治经济学中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时,分别从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价值论、生产论出发,立足供给分析,建立了经典的劳动-资本关系分析框架;关注长期增长的现代经济学也是通过建立生产函数理论,围绕劳动-资本要素投入结构,形成了著名的索罗斯旺“均衡增长理论”等等。透过增长理论的这一分析框架,可以清晰地看到,长期经济增长其实就是从供给出发,即供给层面上的要素投入的数量、结构以及制度和体制的变化。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长期增长模式转型问题,表现出来的其实是中国经济深层次供给结构、投入结构及其内在的制度、组织和体制性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如果仅仅从需求分析出发,立足于短期性分析和经济波动特点,显然不能十分有效地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因此,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必须走出目前一些解释的误区,回到增长理论与供给管理的解释轨道和范式上来,实现长期增长的稳定和均衡目标。

  完善新型宏观调控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型,深化行政性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已为加快改革和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指明了方向,也为改善宏观调控的效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政府多次表态不会推出“强刺激政策”,并明确指出“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跳出“增长型”宏观调控,围绕“结构调整,促进转型,深化改革”的调控重点,创新调控理念和思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完善与“中国经济升级版”内在要求相一致的新型宏观调控体系。

  第一,改革宏观调控导向,培养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宏观调控应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主体在自主创新和发展转型中的主导作用和引领作用。

  第二,创新宏观调控手段,以深化改革增强宏观调控的动力。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手段体系,提升宏观调控的水平和能力。

  第三,创新宏观调控思路,推动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立足中国经济供给层面的要素投入数量、结构及其体制机制矛盾和困境,注重供给关系,推动技术创新和供给管理、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提升整体供给管理的水平,实现“供给创造需求”的管理效应。

  第四,创新宏观调控理念,推动短期增长目标管理转向长期发展管理。遵循经济的内在规律,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坚持宏观调控中“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的新思路,结合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导向,弱化短期增长的总量平衡管理思路,强化长期增长的稳定和均衡管理思路,确保实现经济长期发展的目标。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