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渐入佳境

2014年05月19日 13:50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过去一周,上海自贸试验区好戏连台——

  上周三,在银监会授权下,上海银监局发布《关于试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的通知》,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监管基本框架初步成型;上周五,自贸试验区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启动,13家银行与21家企业签约,标志着自贸试验区外汇管理制度安排进一步放开。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在出席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监管制度安排的发布会时说,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就像一部连续剧,“追剧惊喜连连”。

  确实,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后,一行三会将紧接着推出了支持政策,随后,随着一行三会共计51条金融相关细则的推出,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连续剧”进行了深化演绎。而近期,为试验区量身定做的银行业监管制度安排、外汇管理制度安排等进一步亮相,更是掀起了新一轮剧情高潮,渐入佳境。

  起初,人们看到试验区设立时公布的金融创新政策,既感兴奋又有担心:认为是 “粗线条”、“不解渴”,会不会“雷声大雨点小”,又如何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但很快,随着各项金融细则的逐步落地,金融改革的可行性和前景,逐步明朗。市政府副秘书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说,截至目前,除了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和投资汇兑便利的细则还没有出台之外,其他的细则都在逐步推出并落实。

  这种由粗至细、由慢到快、由浅入深,逐步扣人心弦的创新节奏,确实也符合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国家战略,是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而探索实践的一块 “试验田”,它是“苗圃”、不是“盆景”,要为寻找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而试验。这个改革试验的出发点,决定着从一开始,就要进行深思熟虑的顶层设计,在总体框架和思路构建清晰之后,再着手推出具体、细节的措施安排。而不是为了一个地方的局部利益随意地拿优惠政策换取短期发展。

  与优惠政策洼地相比,制度创新的高地优势,有时是“先抑后扬”的。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初,外界就有围绕税收政策说事,议论为什么试验区不能索性来点税收减免“猛药”,让企业所得税和高管个人所得税降低,不就能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了吗?然而,试验区守住了没有特殊优惠这条底线,因为优惠只是特例,却无法复制推广。

  坚持从制度创新中获取改革“红利”,成为共识。上周出台的银行业监管制度安排,其中提到,简化区内分行级以下银行机构及其高管的准入流程,相关准入事项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报告。区内分行级以下分支机构的高管任职资格,无需报经监管部门事先审批,实行事后报告制。这给了商业银行排兵布阵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对银行竞争力及运营效率的提高大有帮助,一招棋活、满盘皆通,设立机构和高管任命上走对了,银行的生命力和活跃度无疑将大大增强,长期收益会更高,远超减免的有限税额。

  有了好的制度安排,即使没有优惠政策的强心针,发展的速度照样会逐渐加快。试验区管委会财政和金融局局长张红透露,截至今年4月底,自贸试验区已经发生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26笔,共计45亿元;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试点企业12家,收支额达46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额462亿元,同比大增90%左右。自贸试验区试验的制度创新,是瞄准国际通行规则,依赖特殊优惠在国际上很难长久前行,但通过规则制定接轨国际,则能加快各项业务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加上本来就具有巨大的规模优势,成为国际经济运营的亚太枢纽节点和重心大有希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步伐将加快,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梦想将变得切实可行。

  制度设计就如好的剧本,剧情发展早在设计之中,绝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无轨电车,试验区的金融改革也如愿加速。屠光绍用“一二三四五”概括了自贸试验区设立至今的金融创新成果:“一”是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聚焦投资贸易便利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推进金融服务的改革和创新。“二”是突出“放开”和“管好”两个重点内容突出,既放开金融创新,又防范好系统性金融风险。“三”是制度安排、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和监管三个环节相扣,“一个环节松动,就要掉链子了。”“四”是企业、金融机构、管理部门、地方政府这四个推进主体相互联动。“五”是五大效应初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投资贸易便利化的效应、金融机构集聚效应、业务创新效应、金融改革开放效应。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速提供新动力的效应。

  坚定改革方向,自贸试验区的“追剧”精彩,值得期待。

  ■杨群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